照亮黑夜的灯塔(二)

作者: 影月琥 | 来源:发表于2018-03-03 09:32 被阅读286次

    去年腊月二十七下午接到高中老同学刘同学的电话。他告诉我恩师张旭老师即日回乡,有机会约老师见一面。

    照亮黑夜的灯塔(二)

    放下电话,哪怕我已人到中年,想到要见老师,还是有些激动。高中毕业已经二十一年,我们这班老同学聊起高中的生活,总要问到张老师。或许是因为和老师做了同行,大家总觉得我应该更了解老师的情况些。“老师身体可好?工作是否顺利?生活得开心不?”同学们对老师关切的问题,总让我感到惭愧。这些年,我也只是偶尔听到老师的些许零碎消息。虽然现在交通便利,信息交流也看似比原来方便多了,但是现实中也受很多条件限制,见一面并不容易。

    第二天上午,刘同学和我就赶到张老师的住处。我们还在大厅就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张老师已经到楼梯口来接我们了。抬头望向老师,这么些年,他没怎么变样。此时,他满面笑容,面色红润。他的身体比原来略微长胖了点,是那种正常的中年发福身材。他的眼睛仍然像教我们那阵一样亮晶晶,那么神采飞扬。我很诧异地发现,老师的脸上,没有中老年男人的油腻感。他很好地保持了文人的优雅和清高气质。岁月流逝,他身上的气质未变。

    照亮黑夜的灯塔(二)

    师生落座,我们聊起读书时老师对我们的影响。刘同学讲起当时老师牵头组织的校刊《金蔷薇》。我们都记得张老师跟我们讲《金蔷薇》的刊名取自于俄罗斯作家康·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每一个刹那,每一个偶然投来的字眼和流盼,每一个深邃或戏谑的思想,人类心灵的每一个细微的跳动,同样,还有白杨的飞絮,或映在静夜水塘中的一点星光——都是金粉的微粒。师生背完这句,屋子里传出开心的笑声。

    二十一年,我们这些学生也进入四十不惑的中年。古人说,四十不惑,于我们,哪里做得到不惑?现实中,我们上有老,下有小,养家的压力在房价飙升,医疗、教育成本超高的背景下与日俱增。我们如蝼蚁一般忙于应付工作和生活。若我们在生活中还能保持一点对诗书的尊重和信仰,都得感谢张老师。是他当初让我们理解了文字。他对我们作文要求的严格让我们学会了对文字多一份敬畏和尊重。他要求我们多读经典名著,为我们的心灵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让我们知道除了我们生活的小乡村,外面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追求和体验的地方。我们可以过上和父辈不一样的生活。

    我们问起老师的身体健康情况。老师告诉我们,他现在身体状况还好。我观察到年轻时那场大病,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迹淡了很多。他的动作和神态,都比二十一年前更加协调。我们是老师生病出院后教的第一届学生,记得那个时候,因为生病,老师改用左手在黑板上写字。提起这个话题,老师还给我们看了现在他的板书。他的字比原来看起来更加遒劲有力。这也从侧面佐证了他身体状况良好。作为学生,没有什么比看到老师身体健康更让人开心的了。

    那天,我们师生虽然只相处了短短几个小时,我却收获很大。聊起学生写作文的话题,老师一句话给我触动很大。我一直认为写文章这事,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最重要。老师说,最重要的是思维二字。回来后,细细体会老师讲的这两个字,感觉受益匪浅。确实,所有的文字表达,都是传达写作者自己的思想和看法。不论哪种问题,写出来都是个理清思路的过程。确实是思维模式决定了写作者的表达。

    照亮黑夜的灯塔(二)

    聊起生活的变化,我们师生的生活都发生了不小的改变。不论生活怎么变,我们的师生情谊未变。我们对生活认真的态度未变。作为学生的我们,惟愿老师身体健康,诸事如意。

    今天写这些文字,深受同学平启发。她那天没能见恩师一面,一直深感遗憾,总在电话里念叨老师,恳求我讲讲老师的近况。我写这些文字,于她、于我们班没机缘见到老师的其他关心老师的同学,希望是一个安慰。

    老师一切安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照亮黑夜的灯塔(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uxt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