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的课程《音乐表演美学》,导师不在场,学生主持请假,一整日助研工作的毫无准备之下,课前十分钟,师哥说“帮忙干主持的活,你上去讲几句话就行”。
思索了一下之前主持都做了些什么?
1、介绍一下今天都有哪几位同学发言,发言的主题叫什么。
2、每个同学发言间隙做个小承接,问一下听众的感想。
3、现场随机提问别人台上同学抛出的问题。
4、最后布置课程作业,线上或者线下签到。
我想效仿一下,结果发现:我一个都没有做到!

我充当的不是主持的身份,而是一个刺头,一个评论员。
本文将批评一下我自己,再评论一下上台做报告的同学。
1、主持开场介绍发言的同学前,应该先说明今天为何是自己主持,说自己是谁,问清楚发言同学的顺序和各自的主题分别是什么再把话筒交过去。
而我没有“我在位”的观念,直接就说今天将有几个同学上台,欢迎他们,就没了。
2、台上同学抛出问题的时候,我还处于旁观者的态度,“我就静静看着你表演”没有接下话茬,询问现场同学有何感想,“现场互动”这关可以说是完全不合格。
也是因为事前没有准备好,台上只有一把话筒,想着反正都能按流程走下去,这一环就省了呗。
但对于课堂来说,能调动听众的思考和参与,比单纯的输出知识点来得更高效和有意义吧!
3、中途,我终于意识到好像还是得说什么,不能不吭声啊,结果我一出口就不是夸奖和承接,而是议论中略带有“批判”,还站在台中央讲,或许别人会觉得“你还真的把你自己当回事啊!以为你自己是个腕啊!”
每个人都可以持有异议,但是一个主持人,则不适合宣兵夺主做这种“导师”的活,而应该不断地“和稀泥”让全场大家都觉得舒服,换句话说,不断地发现别人的优点并把这种赞赏溢于言表。
这可能也跟我固有思维方式有关,攻击性太强。公众讲话,一定要改变这种即兴说话方式,可以说改进处但也要指出别人好的一面!不然自己都觉得自己实不讨喜!
4、结束后,只说了签到的事情,没有总结呈词,没有提醒下次发言同学做好准备和注意相关事项。
可以算是很失败的主持了
再说说我上台对几个同学简单的评论,源于我刹那的冲动——前3个同学分别介绍的广东民歌,山西民歌,湖南民歌,第四个同学则是来自泰国,介绍的泰国民歌,听过这个泰国同学的介绍后,我就坐不住了。
因为,他细细的从一首民歌的发源,应用情境,自己载歌载舞,大量图片展示后,对比前几位同学,我把这台发言瞬间转变成国与国之间的交流。
我反问前3位同学“如果,你们现在身处国外,要介绍你们刚刚说的那些家乡民歌,你们还会这样讲解?”
他们摇头。
“是呀,你们不能因为说的是国人熟悉的民歌,就说得这么潦草,没有图没有更多地域性除了歌曲方面的展示,而且歌曲也没有追溯型的介绍,泰国同学的介绍可能因为新颖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但这不代表你们就没有任何可展示性的东西,如果你在国外,刚刚的演说是没有察觉到你们任何的文化自豪感,不会使人觉得你们是有着这个民歌文化传承的.......”
我又问广东民歌的介绍者是否是广东人,会不会说粤语,为何演说时候不展示一下粤语,为啥不介绍点广州的传统甚至饮食文化,毕竟这个最接地气最吸引人?
有同学反驳“这是多民族课堂,让大家说不一样的话,谁听的懂!”
我立马怼“我们不用听懂,文化的魅力就是,你能真切得感受到对方是另一个文化下的产物,而且他们热爱他们的根,只有自己尊重喜爱自己的文化,别人才能有兴趣了解,你的歌有了源头才能永久,歌曲的携带者才会成为传播者......”
最后,我出于这样的价值观,我甚至还说出了“我觉得,除了讲解湖南民歌的同学在依字行腔上连说带唱准备比较细致,前面的同学真的会弱一些......”。
这些都是声歌系的同学,他们有着好嗓子和不错的表现能力,却这样应付了事,如果理论说不大好,起码能用自己的专业能力补上,照样会有很好的呈现。难道他们上自己声乐导师的课也敢不开口唱吗?!也不练曲不背谱吗?!
他们在《音乐表演美学》的课,复制黏贴格式化得念句子放视频,让人一点都感受不到“音乐表演的美学”!
没错,他们放的表演家的视频是我们需要研讨的东西。但是,他们自身难道不是美学的一份子?难道就可以不表演?态度首先就不一样。
我感觉我再激动下去,两千字都收不了尾。
所以,当个刺头,可能,也是自我要求太高的表现。
只是,学艺术,难道不是一种追求极致的表达?中庸可以是美,但是艺术要的是“震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