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淝河札记

作者: 黄龙河 | 来源:发表于2018-11-16 08:43 被阅读7次

    无可奈何出损招

    这是从教40年来第一次使用损招。谁都不愿上梁山,都是择校惹的祸。暑假来临之际,我问全班学生:下学期准备到城里上学的给一周时间考虑确定。并当众宣布所谓的理由:下学期若到其他学校去上,本校就不订你们的书了,不然书订了你们却走了书卖给谁去?我们学校又穷岂不浪费了。一周后有五位学生决定到城里去上学。毫无疑问他们都是优秀生。事实上,放假那天这五位准备到城里读书的学生没有一个人拿到他们本该得到的荣誉(三好学生奖状)(这样就硬生生剥夺了他们享受奖励的权利,),而将荣誉给了另五位综合素质均不如他们的学生。当时,这五位优秀生一脸茫然满头雾水。面对极度尴尬的他们,我不得不言不由衷地宣布:凡决定下学期到外地去读的学生学校讲了一律不评三好学生。(就像中国留学生出国后定居国外为国外服务一样)事实上也确实得到校方的认可,但主谋是我。

    这样的事,据我所知其他学校的同仁都有同感:往后家长再问他的小孩咋样,就说不咋样一般化,优秀也说不优秀,不然的话一说好,有希望有前途有出息,马上翅膀一扇飞跑了。他们有希望有前途有出息飞了跑了,我们就没没前途没指望了。

    特写镜头之一

    有个叫纪国良的优秀生曾多次跟任课老师讲;俺妈说了只要我好好干,每学期都能拿回一张奖状俺妈就让我到城里上。真有点可怕,何时该生不辞而别去了其他学校?我不得而知。话又说回来,对于期末发奖这件事,诸多方面都较优秀的学生你不忍心不给他奖励和荣誉?有时也能想开,管他到哪儿上,反正都是培养人才,即使跑的外国,也还是全人类的财富。、释然之后望着一只又一只待飞的候鸟,心在流血。

    特写镜头之二

    一个叫刘虹的被报批为市三好学生的三年级学生,竟不辞而别到城里上去了。该生以前每学期都是三好学生的获得者。对这样的学生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疼爱有加,谁知竟连招呼也不打就“孔雀东南飞”了。令人伤情、别扭的不是好苗子流失掉了,而是不尽人情的不辞而别。

    你死我活抢占制高点

    影视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画面:两军对垒为争夺一个据点一个山头,运筹帷幄精心谋划,激烈冲杀前仆后继视死如归,为啥?抢占制高点。敌我双方都不糊涂:谁先人一步抢占了制高点谁就先人一步掌控了这场战斗或者这场战争甚至战役的主动权,谁就能置对方于死地。最典型的就是在儿时看过的到现在仍念念不忘的黑白片《南征北战》。那个气焰嚣张的张军长由于刚愎自用不会打仗被我军包围并歼灭于摩天岭下,而他的友军光头李军长也被我军紧紧牵住了牛鼻子动弹不得,想帮老张的忙可就是帮不上,最后只得无可奈何的让老张再坚持“五分钟”看来这“五分钟”是你死我活的关键点。腥风血雨的年代早已过去,一场接一场无硝烟的战斗,不知何时悄然打起也不知何时愈演愈烈。实际上招生之战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面对面的战争,是赤裸裸地交锋,是血淋淋的争夺!

    你没见横街而过的红色的招生条幅,和漫天飞舞的花花绿绿的招生纸片么?暑期未到,招生大战就已拉开序幕。特别是县城中小学到乡村中小学招生,你招我也招,公办的私办的公私合营的民办公助1,千军万马齐上阵争先恐后乡下来。专人专车带着好烟好茶什么的,加上一脸的虔诚十分的虚心,彻底放下了高高在上的架子。可仔细一瞅,不难发现,好像每年来招生的差不多都是那几个非常熟悉的面孔。竭尽鼓吹之能事,大肆渲染刻意烘托极度夸张,他们学校如何如何好,力量多么多么强大,资金多么多么雄厚,环境多么多么优雅,方法多么多么得当,,未来多么多么辉煌……直说得唾沫星子飞扬两腮帮子通红,然后红红绿绿的的广告传单满天地飘舞。并半公开许偌,介绍一个学生可得介绍费多少元,介绍一个班一个年级可得介绍费多少元,明码标价公开引诱,赤裸到如此地步,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悲哀。若老师带着学生到他们学校参观访问,或者去参加他们的所谓摸底考试,还可提供车接车送的优惠条件。这还不算,中午还可提供一顿免费的午餐。其他地方有无这种情况我不得而知,起码我们这里有这种情况。有的招生人员还还给学校负责人送茶叶水杯什么的,请吃请喝当然是必修课程。一拨去了一拨又来,煞是热闹好看,平时门前冷落车马稀的乡村小学终于有了风光的时候。有时一个学校曾出现过三拨招生人员差不多同时到达非常热闹的景象,正应者《红楼梦》中的那句话: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好一个“为他人作嫁衣裳”!我们乡村教师到底为谁辛苦为谁忙优秀生的接连不断的转移跳槽,不能说与这种刻意张扬、肆意渲染无关。

    据我所知,有不少镇中学为招到优质生源,每年到一定时候都会请全镇所属各小学负责人(一个学校三到五人不等)吃喝一场。有道是清酒红人面财帛动人心,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又因碍着面子,不得不想方设法留住几个给他们,当然是违心的。这样就硬生生剥夺了他们选择学校的权利。可是,一学期未完,隔三差五这些被介绍来的学生就各找各的理由和借口溜光了。

    啼笑皆非的生存法则

    达尔文老先生“适者生存,物竞天择”的进化论思想被革命家社会学家奉为至宝。近年却有不少学者指出了他的反动性。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倾斜,导致上什么样的学校就是不一样。师资力量不一样,教学设备不一样,管理模式不一样,学风及人文环境不一样,心理暗示不一样,结果上升的机会也大不一样。有句很能蛊惑人心的说法: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从幼儿园始那些可怜天下父母心就开始择校了。

    农村有句富有哲理的土话说,没有行市有比市,人家择校咱也择校,你带我我带你,为了生存为了竞争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一句话为了孩子的未来前途,就不可遏止的出现了一浪高一浪的择校热,出现了乡村学校空空荡荡,城镇学校满满堂堂两极严重分化见怪不怪的现象。于是,有多少乡下人背井离乡,家中的房子让给老鼠,到城里赁房住,有个好听的词叫“陪读”。有点干脆全家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的上,房租费水电费等各种花销较乡村高出好多倍。有些过于精明的城里人看准乡下人的心理,时不时搞点小把戏来个温柔一刀:房价又涨了,水电又涨了,胡说乱要,无穷无尽应有尽有,那些临时家长、代家长、准家长们面对此情此景,只好两手一摊一脸的无奈。林冲不想上梁山,都是择校惹的祸,牙一咬腿一挺脚一跺裤腰带一勒:给拿去!有时也会自我解嘲:不置大网不逮大鱼,钓黄鳝还得用麻叶呢。由此看来,他们很有战略头脑。尽管教育成本成倍的提高,而且仍在不断的翻番,但择校这种现象仍趋之若鹜。倒退若干年的封建社会,你连受教育的权利都没有,当然就无从谈起择校了。从这一角度看这一现象,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必然社会的进步。没有国家的重视教育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这股热也热不起来。这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正常运转过程中的副产品。

    街头见闻摘要

    众所周知,小学毕业升初中免试入学政策,旨在减轻学生负担,均衡各校生源。措施是好措施,可并未有得到所有家长的认可。他们甘愿到城里“挨宰”,他们摩拳擦掌,他们跃跃欲试,他们前仆后继,他们义无反顾,他们视死如归,他们高唱着自我解嘲的战歌:雄纠纠气昂昂,跨出俺家乡,到城里去上学就是求风光……

    因城乡之间的差距(大环境),各校之间软硬条件的差距(小环境),择校热不仅没有降温反而有愈演愈烈的势头。尽管有关部门制定了不少政策,出台了不少规则,下达了不少条例,但收获了了事与愿违。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就近入学政策被强烈的冲击弄得面目全非。

    只要你肯问愿意问,你就不难听到如下话语:“俺是来看孩子上学的”,“俺老家的房子都闲着住这房是逼的”,“都说城里学校好”,完全相同或类似的话语随时都能听到,一抓一大把。人人都说城里好,乡下的孩子往城里跑,一心只想求知识,谁知心血付多少?可怜怜心酸酸,打落牙齿往肚里掉!只要你留心就不难发现如下现象(试问):有多少擦皮鞋补车胎的,有多少修鞋买菜的,有多少推三轮(现如今大都机动现代化了)收废品的,有多少剃头修脚的,有多少卖小吃捡破烂的,有多少摆地摊守夜市的,有多少走街串巷卖水果的换锅底的,不是从乡下来看孩子上学的?他们顶烈日冒严寒,他们肯吃苦能耐劳,他们不怕脏不嫌累,一年四季无论夏冬背乡离井,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从五湖四海走到一起,徘徊于喧嚣之中,挣扎在城市边缘,为孩子为家庭为未来找寻立身之地。仔细瞅瞅他们的眼睛,慢慢品味他们的话语,饱含着朴素的感情,流露出对生活的执着,充满了对未来的渴望,瞅着望着,你的眼泪不禁要流出来。炎夏灼人,终于盼来了风和雨,可那风是无奈的风,雨也是苦涩的雨。

    冬天里的春天

    笔者曾在私立中学兼过课。该校初中班每班人数一度达到140人,比我现在所在乡村学校全校学生数总和还多。第一排紧贴讲台,排与排之间的空隙小到不能再小,学生进出座位很费一番周折。每个教室安排九到十排,每排十三四人不等,三个学生两张桌子是常事。两边的通道尺把左右,老师下去辅导必须一点一点慢慢侧身移动,好像在人海里跋涉又宛如蜗牛爬行,十分的艰难。穿单衣还凑合,冬天穿厚衣服行走其间就更加困难了。书本简直没处放。冬天到来,室外大雪纷飞寒风刺骨,而室内却温暖如春热气腾腾,窗玻璃上热气哈成的水不断往下流,形成一条条美丽的不规则曲线。雪片尽管疯狂肆虐,一碰到玻璃便倾刻融化,找不到踪迹,透明度大打折扣。一走进教室热气扑面而来,室内室外冰火两重天。所见所闻,除了臃肿就是喧闹,除了拥挤就是嘈杂。不过,此情此境,若能掌控得法,课堂气氛很快就能烘托出来。据我所知,县城学校,公立也好私立也罢,大都如此。若感兴趣不妨到这些学校走一走看一看,走罢看罢,也许你会有同感。

    乡村学校的生源逐年减少,往后可能愈发严重,空空荡荡的校园,空空荡荡的教室,学生呢?既没有上天也没有入地,原来跑这儿了。有这样一首儿时常唱的歌:公鸡头儿母鸡头,不在这头在那头。能否这样预测,在当今城乡都实行免费教育的大背景下,这种状况若不努力改变,将会愈演愈烈,以致达到完全失控地步,有部分乡村学校可能面临着关门走人的危机。这种现象对城市教育来说未必完全是好事。事物的二重性物极必反的道理到时候将会凸显出来:加大了城市教育的压力。菜不够酒来凑,稂莠不齐的师资队伍,现炒现卖的教学方法,顾此失彼的兼课现象,鞭长莫及的管理模式,加上纵横交织的人际关系,只会使教育越来越糟糕。

    择校热不是学生的专利

    择校热不是学生的专利。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已通过各种渠道到了城里,成了准城市教师。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正跃跃欲试摩拳擦掌准备择校,架势已拉开,但等号令出,于是瓶颈问题出现了。想想也难怪,乡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较城市教师艰辛二者相比待遇悬殊。乡村教师师资匮乏严重不足,就小学而言,三个人两个班,两个人一个班,甚至一个人包办现象普遍存在。教师素质偏低,结构不尽合理,队伍严重不稳,又加剧了城乡教育的不平衡,严重制约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制约了乡村教育发展的瓶颈出现了。由于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区位优势,城里教师头上有一圈美丽灿烂的、教人咂舌、使人馋涎欲滴、令人心荡神迷的光环。

    “当老师的发了,见月几千块乖乖的,放屁都能油湿裤裆,吐唾沫油星子都乱飞,当年的臭老九如今的香獐子蛋”。一个儿时的玩伴当年的穷光蛋,现在南方某城市当经理的刘流如此调侃说。我反驳他:你说的只对一半,那是城里。“前天去城里小孩四姨家(他小孩四姨夫是某公立小学建设),学生家长送的哪能吃完,夏天的饮料冬天的酒肉,吃穿用玩啥都有,床底下都塞满了“。一个姓朱的朋友如是说。人家是人家我是我,反正没人送给我。是我教的不好么?我每每拷问自己。

    背叛。有些从乡下调到城里去的教师,其适应能力还是相当的强,很快就背叛了自己的“阶级”和“出身”直接或间接带走不少乡下学生来城里读书上学。没办法,你现在是城里教师了应该为城里招生服务,天经地义理所当然。人人都说乡下的月亮没城里的圆,人人都说乡下的尼姑不知道,城里的和尚好念经。好歹俺也算城里人。城里教师头上的光环是收入的反映是经济的折光,地位和价值就摆在那里。经济收入这一杠杆尤为突出。乡村教师咋能稳定?经济上的落差心理上的失衡,逼迫他们一是自找门路赚外快,二是消极怠工。自己房子给老鼠作旅店到城里高价租赁房子住。还有更为讽刺幽默的是,自己的子弟不知自己学校读,有学生问来,就以冠冕堂皇的理由搪塞一下。这样咋能以理服人吸引住学生?这是对自己的莫大讽刺对教育的莫大幽默。有条件有眼光的穷尽办法到城里买房住。城里有强大的吸引力,有数不尽的诱惑,学生咋能扛得住,又咋能不流失?教育咋会不失衡?

    就乡镇而言,村学校教师就没有镇中学小学、镇中学鲜灵。三年前我我主动申请从县属中学调到村小学,这本属于正常流动,令人尴尬难堪的是不断有人问:你咋到那个鳖不嬎蛋兔子不拉屎的地方?既有善意的问候也有恶意的挖苦。怎么跟他们解释呢?有些东西你越解释就越解释不清,只好找个理由搪塞一下,或者干脆付之一笑。有人边问边继以神秘兮兮的表情,弄得你好不自在。潜台词明摆着:八成是犯了什么错呢,要不就是跟哪个领导弄僵了,不然的话咋发陪你到那个地方?病理:下边学校永远没有上边学校鲜灵,上边学校是天堂,下边学校是地狱,影视中我们看到的还少么?天堂里男人英俊潇洒,女人漂亮妩媚;地狱里不是牛头就是马面,龇牙咧嘴张牙舞爪,要多难看就多难看,要多吓人就多吓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永恒不变的法则,你违背了这个法则,你就不是人,别人就有权对你指指戳戳说三道四。

    很久以来,目睹目前城乡教育中的一些弊端和滞待解决的问题,内心忧心忡忡。担心长此以往,城乡教育将陷入一种怪圈,担心我们城乡级的孩子不能接受正确的、全面的教育。本人不才,粗略地总结了几点,望有志之士共同呼吁、共同努力,使我们的城乡教育早日步入一种良性的轨道上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雁韧:老师:早上好!你这篇文章虽然有点长,但我还是耐心通读了一遍。拳拳之心,此文可鉴。你真的下了许多调查研究的功夫,就目前乡村教育的现实来说,就是身处城镇的我,耳闻目睹,所得印象,也有许多与你所述相类似。那些在汽车站开摩托车载客的妇人特别多,太多是些从乡村进城租房居住,陪儿女读书的,因为这是一种较自由的职业,便于买菜做饭,接送孩子。可鹤多湖少,能挣几文?其艰辛,其压力,非那些陪儿女留洋的富婆可比拟。这种生活现实,又非我辈所能改观者。唯如老师这般,用文字去呐喊几声。真诚地感谢你的分享,祝你健康快乐!
        黄龙河:诚谢朋友高赞美评!实话实说,这是12年前写的县教育局“教育大家谈”有奖征文稿件,被评为二等奖,现在弄到这儿没动一个字,时代的嬗变,社会的发展,现在回看本文有很多不足之处,为了纪念那段时光,固没改动,就目前写来肯定不是这个样子。我这里发的相当部分诗歌、散文都是涉及教育的问题,朋友感兴趣的话,提提意见,本人表示欢迎!再次感谢朋友花时间读完拙文。

      本文标题:西淝河札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vjq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