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本文以“价值转型”来论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认为,不是简单地从一个方向转到另一个方向,而是对过去被过度强化或者被忽视的东西都要努力回归。正如,过去对个体的“人”关注不够,新课程提出个体的存在也是一个整体存在,但是这不是否定更多个体的集体。再如,新课程提出回归生活的课程,这不是否定知识或既定的学习材料,而是要转变“人”被边缘化,让知识与学习材料也带上学生的气息与温度。总之,新课程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否则就是完全的“存在主义”。作为教育实践中的校长,要始终保持行动理性。
一、背景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开启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转型。①有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转向培养“整体的人”的课程目标;②由书本知识,转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③由被知识奴役的处境,转向恢复个体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④由缺乏学校个性,转向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即,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为目标,努力努力构建成就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以践行“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
二、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如何实现一个完整的人的教育?一方面需要个体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表现来丰富生命的内涵和质地;另一方面需要个体以宽广的胸襟向整体的生活世界敞开,同自然、社会和自我作为真实的对话和交流。
“整体的人”的发展内涵:意味着智力和人格的协调发展;意味着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从学生与自我、学生与他人和社会、学生与自然的三大关系上规划培养目标。同时,把自然、社会和自我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来源。
三、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教育是发生在学校中教师和学生的生活中的教育,课程是学生的课程,课程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关注教育意义的建构、在现实生活中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追寻富有意义的充满人性的教育。
“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 “人”的发展需求正以前所未有的声音呼唤着课程教学改革要踏上回归生活世界的旅途。
四、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建构
“个人知识”不是用语言可以完全表达出来的,也称为“默会知识”。“个人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只能通过学习者的亲身体验和实践获得。
新课程确立起新的知识观,走向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新课程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以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和个性化作为基本信条;新课程构建具有个人意义的评价方式。
五、创建富有个性化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教师和学生在学校和班级的特定场所内,由于拥有独特的社会结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而形成的学校独有的系列传统习惯、价值规范、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综合。
学校文化的变革是课程与教学最深层次的改革,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正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课题。重视来自教育作用的潜在文化,如学生的交友关系、师生的信赖关系、学校与班级的氛围等对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即“隐性课程”对于学生发展的作用。
2017年12月10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