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的晓风已欢快地吹过来,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她就是吹过来了;西沉的残月留恋着它昔日的光华,似乎还不想沉下去,但是,不管它愿意不愿意,它就是要沉下去了……
——题记
在中国,瞿秋白的家庭可以算得上是典型的悲剧家庭了。不少专家学者就瞿秋白的家庭对其文学兴趣的培养、性格的养成以及早期思想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曾经做过一些精辟的论述。那么,瞿秋白家庭的种种变故对他日后的人生道路的选择有无影响,有怎样的影响呢?
瞿秋白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的官宦人家。在常州,瞿家是一个颇富名望的显赫门第。随着旧世纪的丧钟敲响,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运动也以光绪皇帝被囚禁瀛台、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斩首于北京菜市口、康有为梁启超亡走海外而宣告失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昏庸腐朽的清王朝统治集团对西方帝国主义俯首而称臣,卖国以求安。 之后,八国联军进逼北京,出现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由此而兴起的以农民为主体的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反帝斗争亦归于失败。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关系渐渐地沦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悲惨境地。这不仅给广大的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且也严重地冲击了封建阶级本身,瞿秋白世传的官宦家庭在他父亲这一代就江河日下,陷入破败衰落之中了。
瞿秋白在他的名著《饿乡纪程》中这样写道:“我的诞生地,就在这颠危簸荡的社会组织中破产的‘士的阶级’之一家族里。这种最畸形的社会地位,濒于破产死灭的一种病的状态,绝对和我心灵的‘内的要求’相矛盾。于是痛,苦,愁,惨,与我生俱来。我家因社会地位的根本动摇,随着时代的潮流,真正的破产了。
是时代的悲剧带给了瞿秋白家庭的悲剧呢?抑或家庭悲剧与时代悲剧相伴而生?瞿秋白来到这个世界上时,家里的田产房屋已经全部卖光,父亲奉着祖母不得不寄居叔祖的“八桂堂”。瞿秋白就诞生在这八桂堂的天香楼里。
瞿秋白幼年时,靠着当着湖北布政司使的叔祖和当着知县的伯父的官俸以及江阴贤庄姑母家的柴米接济,“过了好几年十足的少爷生活”,家里头也还过了一段优裕阔绰的日子。可是好景不长,瞿秋白四岁那年,叔祖逝去,接着是伯父罢官,最后姑母的柴米接济也因姑母的死和“诸子分炊”而终断了。于是,瞿秋白的家庭在风雨飘摇之中就只有靠典当度日了。
幼年瞿秋白和父亲瞿世玮瞿秋白的父亲是个旧式读书人,习黄老学,擅山水画,虽曾捐过浙江候补盐大使,但终究只是虚衔儿一个。父亲终生没有做官,亦未取得过正式职业。正所谓“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所谓‘文人’正是无用的人物。”“他什么都懂得一点,可是一点没有真实的知识”,瞿秋白在《多余的话》中这么说,虽是对自己的无情解剖,是否也难以排除他对父亲有过的观察体验,有感而发呢?
的确,“黄老之学”是当不得饭吃的,而那时候的“琴棋书画”也只不过是正派有名望的书香门第、仕宦人家的才子佳人、公子小姐们高雅的娱乐和消遣而已。当然是不能够拿到社会上去谋求职业的,况且他们还必须要维持绅士的“体面”。因而至于整个家庭都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来源,家大口阔靠着典当变卖又能维持几时呢?
瞿秋白说,“穷不是偶然的,虽然因家族制的维系,亲戚相维持,也只如万丈波涛中的破船,其中名说是同舟共济的人,仅只能有牵衣悲泣的哀惜,抱头痛哭的下策,谁救得谁呢?”等到家里典无可典,卖无可卖,债台高筑,四壁空空,瞿秋白仅剩半年就将毕业的中学学业也辍止了。这对母亲可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瞿秋白的母亲瞿秋白的母亲,也算是名门闺秀,自幼聪明伶俐,长成才具貌美,而且温婉贤慧,宽以待人。无奈家道中落,饱经人世沧桑。但是,家庭经济的困顿,艰难生活的重压,母亲尚能顶住;搬居宗祠的屈辱,世俗鄙薄的白眼,母亲也可以忍受。“穷愁与书画相伴,绝望与清高同在”,母亲把光耀门楣、振兴家业的殷切希望深深地寄托在瞿秋白的身上。她对秋白的天赋才华、必成大器,充满了信心,只要秋白学业长进、学有所成,他们未来的生活,家业的复兴就定有所望。如今秋白学业中辍,尽管早熟的秋白很能理解和体谅父母的心情处境,但温情慈爱的母亲却接受不了这个现实。无限美妙的希望顷刻之间化为泡影幻灭了,精神的支柱摧折了,一颗坚强的心灵随即轰毁。母亲于万般无奈之中,选择了最后的下下策:为了求得子女们求学进身的渺茫希望,以中年健壮之躯含恨饮毒而亡,殉了她那颗神圣的慈母之爱心。
母亲“为‘穷’所驱逐出宇宙之外”,父亲“也只是这‘穷’的遗物”。他“一生经过万千苦痛”: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来丧子,人生之大不幸,莫过于此三也,而他却占尽占全了。后来,他更因“不合时宜”,只身飘泊,“在外省当一小学教员”,“亦不能和自己的子女团聚”,孤苦伶仃,终致于潦倒一生。兄弟姊妹呢,“劳燕分飞,寄人篱下”。——从此,“一家星散,东飘西零”。
我们说,卷入五四运动的潮流是瞿秋白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但是,如果瞿秋白的家庭不是如上所述,出现种种变故,演出一幕幕的悲剧,那么瞿秋白之走向革命,将会是另外的情形:或许他会在“厌世”——“避世”的路上摸索更久的时间,或许他将以另一种方式加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去。试想,瞿秋白的家庭不是破败衰落,或者他父亲有一个正式工作,能得到一份固定的收入,瞿秋白的中学学业或可顺利毕业,母亲亦不会自杀。母亲是这一家的顶梁柱,顶梁柱不倒,父亲就不会远走异乡,兄弟姊妹尽可在母亲“扶育怜爱”的羽翼之下,感受天伦之快乐。瞿秋白也就不会在16岁中学未毕业之时就“跳出去社会里营生,更发见了无量无数的“?”,更不会在不满17岁的时候就告别故乡,孑然一身地溯扬子而西,由吴而楚,由楚而燕,去直接参加北京1919年的五四运动了。
诚然,如瞿秋白那样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在时代潮流涌起翻天巨浪时,注定是要灭亡的。但亦有个时间快慢,或早或晚的问题。瞿秋白适逢其时地在时代悲剧与家庭悲剧接踵而至的时候,从他那个封建家庭里跳出来,经过时代风雨的洗礼,经过痛、苦、愁、惨的磨练,坚决地反叛了自己的阶级,毅然走上了新生之路。从此种意义上来说,他既是旧时代悲剧家庭中之不幸的人,又是新时代的宠儿。
晓风残月——瞿秋白的悲剧家庭和他的道路选择家庭,抑或母亲是怎样设计瞿秋白的人生道路的呢?当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社会的主流观念。在地域文化十分发达、“儒风蔚然”的常州,出生在书香之家的瞿秋白,当然只能是读书以求进身之阶,做一世的文化人,振兴家风,光耀门庭。于是乎母亲自幼教读诗古文词,父亲亦教其挥毫绘画,瞿秋白还从叔伯亲戚学习书法篆刻之类。瞿秋白或许受父母的影响,“很小的时候,不知怎样就有一个古怪的想头:为什么每一个读书人都要去‘治国平天下’呢?各人找一种学问或是文艺研究一下不好吗?”所以,少年瞿秋白常以青山秀水为友,与诗文书画相伴,以“性灵”相尚,陶醉其中,乐而忘返。这样,瞿秋白逐渐培养起对于文学艺术的强烈爱好,打下了他作为文学家的深厚基础,从而使他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瞿秋白(中)与友人在一起虽然由于家庭的迅速败落,家庭经济生活的日益贫困,加上他经常出入当铺,贤庄度假时,初步接触到惨酷的社会现实,体察到劳动人民的一些疾苦,以及受到富于人民性的古代诗文的影响,在辛亥革命爆发时,瞿秋白愉快地接受革命的洗礼,欢呼革命的胜利。这时的瞿秋白,民主主义意识已经开始萌芽。但是,“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革命,只赚着一舆台匪徒寇盗的独裁制。”“正当袁世凯做着皇帝梦的时候”,瞿秋白也坠入了“唯心的厌世梦”中。由“厌世”而“避世”,政治思想绝对动不了他的心怀,社会问题政治解决的那一点萌芽也折了。后来,到了北京,瞿秋白也“只愿考入北京大学,研究中国文学,将来做个教员度过这一世,什么‘治国平天下’的大志都是没有的,坏在‘读书种子’,爱书本子,爱文艺,不能安分守己的专心于升官发财”。瞿秋白在北京住在堂兄瞿纯白家里,他想着北大的学膳费也希望堂兄能帮助他,堂兄却没有这种可能,就叫瞿秋白去参加普通文官考试,他又没有考上。结果,是挑选了一个既不要学费又有“出身”的外交部立俄文专修馆。这样,瞿秋白就开始学习俄文了,当时,他“并不知道俄国已经革命,也不知道俄国文学的伟大意义,不过当做将来谋一碗饭吃的本事罢了”。这时的瞿秋白仍然依依眷恋着他“做一世文化人”的理想,如他所说:“一部分的生活经营我‘世间的’责任,为自立生计的预备;一部分的生活努力于‘出世间’的功德,做以文化救中国的功夫。”
瞿秋白(右一)与李宗吾(中)俞颂华瞿秋白由于早年受故乡地域文化传统的影响,家庭教育的熏陶与培养,以及他在刚刚开始人生旅程时努力的方向,在他那纯净而稚嫩的心中,更深地播下的是文学的种子。一个人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生活环境和经历体验对于其性格养成关系重大,甚至影响到人的一辈子。瞿秋白尽管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经过五四运动的最大转折,并且赴苏俄实地考察学习十月革命经验和马克思主义,成为了一名共产主义战士。后来,他更运用马克思主义于中国革命实际,为中国革命的发展,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但是,他却始终没有能够脱掉自己的“文人积习”,始终怀抱着对于他十分喜爱的文学的深深依恋。瞿秋白性格中的二重性就可以从这里部分的找到说明。
所以说,瞿秋白如果不是在家庭毁灭时求学北京,并直接投入五四革命运动的洪流,他走上革命道路的时间和方式都将会有很大的不同;如果瞿秋白到北京后进的是北大,学习研究的是中国文学,而不是进的俄文专修馆学习俄文,那他就没有作为《晨报》特邀记者赴苏俄实地考察并直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条件和机会。今天看来,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中年轻而有威信的一个,而如他那样直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则更是凤毛麟角。这除了他直接参与领导了伟大的五四运动,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参加革命实践之外,与他赴苏俄实地考察,在列宁的故乡直接学习和研究十月革命经验和马克思主义,有着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更是关系巨大。
瞿秋白(后排左二)与陈独秀(前排左一)否则,瞿秋白也可能如张太雷或是其他革命家一样走上革命道路,而我想,他如鲁迅、茅盾、蒋光慈一样走上革命道路的可能性更大,那他主要就将会是一个革命文学家了。
瞿秋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从一个封建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的革命队伍,成为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如果说,辛亥革命给予了他有力的推动,直接参与五四运动是他人生道路上的重大转折,赴苏俄实地考察学习则成为他革命道路的决定性之举。而瞿秋白家庭的悲剧以及由此而使他触及和体察到的社会的政治恶象,冷酷的人际关系,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命运的苦苦思索和深刻认识则更搭起了他人生道路上各个重要的里程碑之间的桥梁。
晓风残月——瞿秋白的悲剧家庭和他的道路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