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南疆——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正在长沙博物馆展出,其中的西汉南越文王的丝缕玉衣备受观众关注。国内不少地方也先后出土了多件金缕、银缕、铜缕的玉衣,古人为何要以玉衣殓葬呢?玉衣真能保证尸体不朽吗?玉衣神话又是怎么破灭的呢?
6月10日下午,湖南博物院马王堆汉墓及藏品研究展示中心主任、研究馆员喻燕姣,应长沙博物馆邀请,做客“湘城讲坛”,以 《玉殓葬文化与玉衣神话的破灭》为题进行专题讲座,对上述问题进行剖析和解读。近200名听众聆听了该讲座。
讲座伊始,喻燕姣概要介绍了中国玉殓葬文化的发展历程。她说,用玉殓葬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商代是玉葬礼器萌芽的阶段,但还没有形成定制;西周的玉覆面是比较完善的丧葬玉礼器;到了秦汉皇权独尊的时代,在孝道和厚葬风气的影响下,有数千年历史的葬玉至此已趋完善。玉殓葬风俗是玉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主要包括玉衣、玉琀、玉握、玉塞等。
在用玉随葬可以保护尸体不朽的迷信思想影响下,汉代的丧葬用玉发展到了极点,汉武帝时开始盛行用玉衣作葬服。除了玉衣以外,人们还用玉覆面、玉九窍塞、玉握等进行殓葬,目的都是为了保护尸身不腐,从而实现永生之梦。
玉衣无疑是大家普遍关心的话题。谈到玉衣及其神话的破灭,喻燕姣借助于大量珍贵的实物图片及文字资料,侧重分析了玉衣产生的历史条件、玉衣的演变、形制结构及制作流程、种类以及玉衣神话的破灭等几个方面的问题,让现场听众对中国玉衣的前世今生有了一个较为完整清晰的认识。
喻燕姚研究认为,汉代人认为如果将玉放在死人身体上,就可以使人的精气不至于外泄,这样就能保持尸体不腐烂,这样来世还可以转世再生;在汉代的时候,也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因此皇室贵族死后都用大量玉器下葬,玉衣作为封建皇族的特制葬服,在这个时候也就应运而生了。
我国完整的玉衣是西汉文景时期才出现的,汉朝使用的殓服玉衣与商周时期死者脸部覆盖的“缀玉覆面”和身上穿用的“缀玉衣服”,有着渊源关系,它经历了从玉覆面——玉面罩——玉衣套——玉衣的发展过程。
喻燕姣研究认为,玉衣的形制和编缀方法,受到了当时铁质甲胄的影响;完整的玉衣,外观和人体形状相似,形如铠甲,包括头罩、上身、袖子、手套、裤筒及鞋等部分;玉衣的制作繁琐而精细,要经过设计、选料、开片、钻孔、抛光、拔丝、编缀等多道工序。
先把玉石精工琢磨成长方形、方形、梯形、三角形、多边形等不同形状的厚0.1-0.4厘米小薄片,并在玉片不同部位的角上穿孔,有三孔、四孔、五孔不等,以四孔居多,再进行抛光。
据推算,当时一名玉工制成一件玉衣至少要花费10年时间。制作一件中等型号的玉衣所需的费用几乎相当于当时100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
据她介绍,目前两汉王侯墓中出土有玉衣(包括玉衣片)的墓葬有80多座,除金缕玉衣外,还有银缕玉衣、铜缕玉衣和丝缕玉衣,甚至还有琉璃质地的玉衣。编缀玉衣材料的不同,代表着身份的不同。
西汉玉衣使用制度未留下明确记载,东汉玉衣使用制度明确,规定皇帝死后使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皇帝的宠姬、皇帝的女儿用银缕玉衣,前一代皇帝的姬妾和皇帝的姐妹用铜缕玉衣。除皇帝外,任何人使用金缕玉衣都是越制的,将会受到“发墓剖棺,陈尸”的处罚。
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的金缕玉衣出土于徐州狮子山楚王墓;最早的银缕玉衣出土于西汉早期徐州火山刘和墓,时间约为文景之时;已复原的铜缕玉衣出土于安徽亳县董园村二号墓,墓主当为曹操祖父曹腾之墓;唯一一套丝缕玉衣出土于广州象岗南越王赵昧墓,一套琉璃片玉衣出土于江苏扬州。喻燕姣对各地出土的有代表性各种玉衣做了介绍。
为什么汉代皇帝贵族喜欢用玉衣作丧葬衣服呢?喻燕姣指出,这与当时人的迷信思想有关,在汉代,人们深信玉能使尸体不朽,“玉能寒尸”,因此用玉衣作葬服、用九窍器塞其九窍。她强调,玉衣神话破灭的原因,一是因为盗墓毁尸,二是事实证明玉不能保护尸体不腐。
到了曹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魏文帝曹丕吸取了汉代诸陵由于殓以“金缕玉衣”而被盗掘的教训,说这纯属“愚俗所为也”, 下令禁止使用玉衣,玉衣制度从此被废除。在考古工作中,也未曾发现过东汉以后的玉衣。
在讲座结束后的互动环节,现场热心听众踊跃提出问题,喻燕姣一一进行了详细解答。
在这次讲座中,喻燕姣结合长沙博物馆正在举办的“帝国南疆——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中的展品,以及国内多个考古发掘玉衣的案例,深入浅出地进行对比分析和讲解,使听众增长了不少考古和文物保护方面的知识,对玉衣神话的破灭有了正确的认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