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简友广场读书
含羞笑相语,倚杖听江声 ——宋词的形

含羞笑相语,倚杖听江声 ——宋词的形

作者: 故乡的河 | 来源:发表于2022-11-11 09:27 被阅读0次

          宋词,与唐诗并称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它的经典作品和词句,浓缩了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内涵,滋养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心灵。

          1940年,著名诗人、文史专家唐圭璋①编辑出版了《全宋词》,累计收录宋词作品两万多首,其中有姓名可考,有作品流传至今的宋词作者,超过千人。

          行文瑰丽秀美、想象力天马行空的宋词,是如何诞生,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辉煌?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讲述这个问题。一是词这种文学创作形式的特点与形成发展的历史,二是重点谈谈柳永和苏轼这两位早期宋词大家的生平与作品,从而对宋词的诞生与成长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一、词的特点、形成与发展

          词,作为一种古典文学创作形式,诞生于隋朝,最终在两宋成熟并达到高峰。

          词和诗的区别到底在哪里?简单说,词是一种配合乐谱的可以演唱的诗歌。

          宋词分成两大类,小令和慢词(或者长调)。

          词是配“燕乐”的,在“燕乐”中,“令”是“曲破”中节奏明快的一截,如果尤为明快精炼,就是“小令”了。

          词牌明言是“令”的有《三字令》、《调笑令》、《十六字令》、《采莲令》、《留春令》、《如梦令》、《唐多令》、《解佩令》、《百字令》等。

          清代毛先舒②《填词名解》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王力③在《汉语诗律学》中则认为:六十二字以下的为小令,以上的为慢词。

          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于,小令的总体篇幅较短,字多的也只有五十几个字,而慢词篇幅最长的,能到两百四十个字。另外,小令大多沿用当时人们耳熟能详,已经固定下来的“调”,也就是比较成熟的语言格式和声调韵律,而长调则包含了许多创新。

          在传统观念里,作为精英阶层的士大夫,写诗才是正经的文学创作,所谓“以诗咏志”。

          为什么唐宋之际,属于社会精英阶层的文人士大夫逐渐开始写词了呢?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唐宋时期,文人士大夫饮宴聚会活动越来越频繁。这种文人以酒宴娱乐来进行文学交流的风气,直接来自魏晋时期,在唐宋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背景下进一步发扬光大,反映了文人士大夫日常生活审美化和文学创作社交化两大趋势。

          二是文人们让歌伎尝试把一些文学大家的诗歌,配合现成的曲调唱出来。比如唐代诗人王维的那首《送元二使安西》,词句清新婉转又朗朗上口,情感饱满,就成为当时文人相互传唱比较多的一首。

          三是很多格律严整的诗歌,唱起来和配乐的节拍韵律不是很搭配,于是一些文人,就开始对这些诗歌名篇,进行大胆的改编,保证观众既能辨认出歌词的原版出处,又让歌词完美贴合曲调,增强音乐审美上的享受。比如王维诗歌中的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宋词曲牌“阳关引”里,就被扩写成了:

          更尽一杯酒,歌一阕。叹人生,最难欢聚易离别。且莫辞沉醉,听取阳关彻。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

          四是宋词的“新”,不仅在于体裁和创作方法,更在于它流传和扩散的方式。每一次即兴创作的词作品,交给现场的歌伎演唱。随后,这些作品中比较优秀的,就可能流传开来,然后被欣赏的文人结集成册。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词的具体语句被传唱者修改,一些出类拔萃,但作者没什么名气的作品,则被编辑者归到一些文坛大家的名下,比如柳永、欧阳修或者张先等。

          五是许多宋词名作中的段落,由于秀美隽永,又通俗易懂,于是广为流传,成为普通百姓传唱称颂的金句,比如苏轼在徐州做地方官的时候,写过一首《永遇乐》,里面有一句“明月如霜,好风如水”④,就被打更的巡夜更夫偷偷记下来,进而传遍了徐州城,男女老幼都把它挂在嘴边上。

          六是随着词被越来越多的士大夫结集成册,宋代文人们逐渐就开始关注于词本身的语言之美。宋词逐渐脱离了娱乐场所的演唱这个原始应用场景,开始变成一种文人士大夫的文字艺术。

          然而,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宋词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并不高。

          一是因为宋词创作和唱诵的场合,大多是士大夫官僚私下里的饮宴聚会,这些聚会往往被安排在勾栏瓦肆这样的风月场所,用词更是大胆混杂了典雅的文言和市井俗语。

          二是许多宋词的主题是作者细微的个人情感,以及倾慕的女性。在很多正统儒家士大夫看来,宋词的这两个特点,就决定了它难登大雅之堂,这种倾向在儒家理学兴盛的南宋,尤其明显。

          二、柳永和苏轼的生平与作品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生于沂州费县(今山东费县),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监、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柳永是个非常神秘的人物。一方面,他那些咏叹爱情和文人风流韵事的词作,在文学史上闪闪发光,关于他个人的传闻逸事,也是车载斗量。但是,在正史中,我们却很难找到关于柳永的事迹记载,他生平中唯一可靠的时间节点,是1034年,当时大约50岁的柳永,终于考中了进士,有了功名。

          柳永在民间叙事和文学史上的形象,是流连于风月场所的多情浪子,宋代有许多描写风月情感,由无名作者创作的词,最后都被说成是柳永的作品,假托到他的名下。

          柳永的作品之所以经典,是因为传统文学创作里,女性很难独立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选择,而柳永却突破了这一点。他有一首著名的词《锦堂春》,开头几句是:“坠髻慵梳,愁蛾懒画,心绪是事阑珊。”寥寥几笔,柳永就将自己代入女性自身的视角,把一位女子因情郎远离,导致灰心慵懒,疏于修饰打扮的状态,描绘得活灵活现。

          柳永在50岁考取功名后,做过一段时间的地方官。于是,他离开了汴梁,开始跋涉于赴任与离任的旅途中。在这种游历中,柳永创作更多的是体量大的慢词。

          柳永的晚期作品,不仅用恢弘写意的手法描绘了旅途中的自然景致,也与作者思念汴梁和往日生活的愁绪巧妙结合在一起。《全宋词》里,收录了一首柳永晚年的《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

          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泛画鹢、翩翩过南浦。

          望中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沙游女。避行客、含羞笑相语。

          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叹后约、丁宁竟何据。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天暮。

          柳永不同时期的词作,完成了自己的蜕变,他已经不仅仅是一位曾经在汴梁风月场所填词的浪子,而是成为慢词这种全新体裁的创作先行者。

          柳永之后,比较有代表性的宋词大家就是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一说赐进士出身。嘉祐六年(1061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法,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苏轼在政治上属于保守派,反对王安石变法,但在文学创作上,却是一个勇于突破旧俗的革新派。

          对苏轼的词作有些了解的人可能知道,他既是著名的宋词文学大家,还和辛弃疾一起开创了所谓的宋词“豪放派”。不仅如此,苏轼身边还聚集起了一群才华横溢的年轻文人士大夫,他们尊苏轼为领袖,以文学为交流媒介,互相提携,其中以黄庭坚为首的“苏门四学士”最为知名。

          苏轼的词,立意高远,以天地万物与人的关系为出发点。黄庭坚盛赞这位文学上的导师,说他的诗词中,仿佛带有海上铺天盖地的大风与波涛一般的气势。很多文学史研究家认为,正是因为苏轼,宋词的地位,才被提高到与诗、散文相提并论的地步。

          在苏轼的诸多名作中,我们可能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根据考据,这首词的灵感,来源于柳永创作的一篇同主题作品《双声子》。虽然柳永的作品里,也有“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这样精彩的句子,但柳永在驾驭这类主题时,胸怀和格局不足,使得后人一提到赤壁时,始终第一想到的是苏轼的这首《念奴娇》。

          这首词,是苏轼政坛失意,被贬官到黄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时所写。

          自从苏轼遭遇了乌台诗案冤狱,被贬官黄州之后,在他的文学创作中,诗的数量明显变少了,而词的数量却在增加。这也从侧面证明,宋词,正因为被看作文人官僚抒发个人情绪的出口,因而比较安全,不会招来太多的非议。此后,苏轼逐渐放弃了早年间那些壮志豪情,而开始表达出一种略带伤感的闲散与放达。

          比如《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宋词自诞生开始,从柳永、苏轼,到秦观、周邦彦、李清照,一代代北宋文学家,对宋词的主题和格律进行了持续的改良与创新。尤其是苏轼与辛弃疾,为宋词注入了大气豪迈、心怀家国、俯瞰河山的格局与内容,最终把它提升到了与诗和散文并驾齐驱的地位。

    ①唐圭璋,1901年1月23日—1990年11月28日,字季特,江苏南京人。中国当代词学家、文史学家、教育家、词人。

    ②毛先舒,1620—1688,明末清初浙江仁和人,字稚黄,工诗,为西泠十子之首。与毛际可、毛奇龄齐名,时称“浙中三毛,文中三豪”。精于音韵学。有《歊景楼诗》、《声韵丛说》、《东苑诗钞》、《思古堂集》等。

    ③王力(1900③王力(1900年8月10日—1986年5月3日),字了一,广西博白县人。中国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诗人,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

    ④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苏轼 柳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含羞笑相语,倚杖听江声 ——宋词的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wsz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