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时和儿子聊天,说起我们那个时代高中的学习资料几乎很少,就是一些老师复印的卷子。我“羡慕”的对儿子说:你们的时代真是好,坐在家里都可以听最优秀的老师讲课,有做不完的资料。
儿子看了我一眼说,哈哈,妈妈我们不缺资料,我们也不缺老师的课,我们的是选择太多了。
原来“丰富”也有烦恼。
我们那个时代的匮乏与儿子现在时代的丰富孰好孰坏?
也是的,知识多了,信息多了,我们更多了快餐式阅读,回过头却发现没吸收什么“营养”。
八月份这个暑假我决定只字不差的阅读一本书,同时与儿子分享,我选择了《了不起的我》。
同时我也把书中的观点记录下来,虽然,还只是单纯的输入,记录,但我还是觉得非常有收获。
也觉得自己很棒,只字不差的阅读了三分之二多了。
第四章 走出人生的瓶颈
4.1,转折期:逆境也是新机会
4.1.1,转折期是自我发展的重要部分
每个人都不是静止的,只有把自我放到改变的历程中,我们才能更好的认识自我和自我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自我发展常常需要经历很多跨越式的转变,这个过程伴随着剧烈的变动和强烈的不安,就好像在某个时刻,你忽然发现自己已经越过了生命中一条神秘的红线,到达了某个从未去过的领域,熟悉的旧生活已经过去,想要的生活还没到来,你被留在新旧交替的关口,茫然无措,这就是“转折期”。
自我的发展需要一些特别的张力,才能帮我们跨过某些阶段,而转折期就是能提供这样的张力,所以,人需要转折期,而怎么经历和度过转折期,也是自我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4.1.2,转折期的意义
转折期对做发展有两个意义,第一个是会更新我们对自我的理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用各种固定的个性标签来形容自己,比如敏感,内向,自卑懂,这是一种静止的视角。而发展的视角就是意识到人是会变化的。在转变的不同阶段人的心理状态并不一样,在某些重要的转折期,心理的变化会格外的剧烈,所以消极的心理状态很可能是变化的特性,而不是自我的特性。
这个换壳比喻的作用,正是转折题的第二个意义—更新我们对自我发展的理解。
“人就像某些动物一样,长大到一定程度后,需要把原有的壳脱掉。这个蜕壳的过程很痛苦,但必不可少。因为旧的课限制了动物。如果他们一直背着旧壳,就没办法继续生长,你可以把这个旧壳理解为是旧的工作,旧的关系,旧的习惯。自我发展也需要经历很多次脱壳,这同样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和迷茫。但这不是自我的问题,恰恰是自我发展必要经历的道路”
用变化的视角看自我发展是通过自我的打碎和重构,从旧阶段过渡到新阶段的过程。
转变的本质不是外在的新旧更替,而是内在自我的重构,如果我们顺利的度过这个阶段,完成自我的重构,我们心里会生出一些深沉的智慧,我们会对自己有更多了解,鲁迅和自己的关系会变得更加坚定,而无所畏惧。
4.2结束:如何脱离旧自我
4.2.1转变从结束开始
自我的发展是需要空间的。就像装修一间房子,需要先把旧家具搬出去,才能把新家具搬进来,同样我们只有先结束,先放弃,才能为新的发展腾出空间。
结束并不是修正错误,而是我们顺应变化的一种形式。结束是以往一样生活的终结,但不是生活本身的终结,他只是我们顺应变化的过程和必经之路。
比如结束有很多含义,离婚只是结束的一种形式。放下心里对理想爱人的幻想,改变彼此伤害的相处模式,同样是结束,而且不比离婚容易。
4.2.3,结束中最重要的事是脱离
结束带来脱离的三个含义:
1,环境的脱离
结束的时候,我们常常会离开熟悉的环境和关系。
我们的言行举止是由我们所在的关系和环境决定的,关系和环境规定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所以当转变发生的时候,我们要先脱离原先的系和环境,重新思考自己。
我们的结束经常也是从离开熟悉的环境或者离开熟悉的关系开始。
2,身份的脱离
身份是什么?它是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也是别人看到我们的方式,是关于“我是谁”这个问题上,我们和他人达成的共识。
我们脱离原有的关系和情境时,对自身产生困惑是很普遍的现象。结束时,脱离的身份越是接近自我定义的核心身份,转变带来痛苦就越强烈。
3,目标的脱离
人是根据目标来组织生活的,目标有我们过去的投入,也有我们对未来的期待。我们选择结束的时候,常常意味着我们同时放弃了曾经坚持的目标。
可是换个角度思考,目标在组织我们生活的同时,也会让我们的思维变得狭窄,让我们只看到和目标相关的部分,甚至让我们没法思考目标本身是不是值得。
有一些坚持是好的,可是有一些坚持只不过是“我不愿意改变”的另一种说法。
不想结束、不想顺应变化,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舒适区。
一句话,我们没法结束,因为怕疼。而有时候害怕结束,会让事情变得更加不可收拾,我们会失去一些发展自我的机会。
4.3迷茫:如何孕育自我
4.3.1迷茫源于意义感的缺失
意义感有两个重要来源,一个是目标感,人是通过有价值的目标把自己的现在和未来连起来的。如果没有目标,工作和生活都会变成一种凑合的状态,这时候人就会变得空虚,缺少力量。另一个是人际关系,事实上,人的意义感是在关系中编织出来的,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很孤独,缺少亲密关系,不知道谁真正的在乎我们,我们又真的在乎谁,我们同样会觉得空虚和无聊。
旧的生活已经过去了,而新的生活还没有到来,我们被留在意义感的真空里,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会去往哪里。
4.3.2迷茫中的三种典型心理
1试图回到过去
这种回到过去不是行动上的,而是心理上的,我们会以各种方式跟过去建立联系。
其中一种常见的形式,就是拿现在的生活和过去的做比较。
结束通常意味着损失,而损失常常会带来巨大的痛苦,迷茫期需要我们去消化和适应这种损失和痛苦。
2想要尽快结束迷茫,到达未来
转变有它自己的节奏,就像没法略过冬天去经历春天一样,如果你急着让自己更积极、更充满自信、反而会打破转变的节奏。
3敏感
这种敏感不是我们常说的性格上的敏感,或者是对人际关系的敏感,而是对美、对超越日常的精神生活、对灵性的敏感。
这种敏感,并不是简单的矫情或者抑郁,我猜,当人们从原有的意义感中脱离出来以后,在新旧交替的阶段,他们获得了一种空间,跟一个更深更广的精神领域建立了联系,能从更本质的视角来审视生活。人们在这个阶段体会到的东西就是佛教的无常,带着一些通透和悲悯。
就像萧索的冬天在积蓄春天的力量,迷茫期也在积蓄重生的力量。有无相生,如果说迷茫期是“无”的话,“无”里面有一种张力,蕴蓄着“有”。
4.4重生:如何重建全新的自我
4.4.1转折后的重生
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心理弹性”,指的是我们从灾难和挫折中复原的能力,在我看来,心理弹性的核心就是培养容纳变化的思维。
4.4.2重生的第一要素:偶然和意外
重生依靠的是生命本身的创造力。
“你全心全意的想做一件事时,全世界都会来帮你。”——《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4.4.3,重生的第二要素,:另起炉灶
结束的过程也是一个脱离的过程。这个过程很痛苦,因为它通常包含着损失,可是,如果我们总想着怎么弥补损失,那我们就还没从一件事情中结束,重生需要一种容纳变化的能力,也需要有放下原先经历的能力。有时候只有承认损失,我们才能真正放下,重新开始。
可有时候,我们得学着从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趴下。认了栽,承认失败,才会发现,原来可以换个地方重新来过。
放弃并不比坚持容易,它同样需要勇气。
转变本质上是发生在我们心里的。是我们从长久的心理冲突,从一个被卡住的位置出来,重新开始。
褚时健的种植事业虽然没有红塔山那么大,但他也通过自己的奋斗,变成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符号。
重生是心理结构的重组过程。
生命总是会为自己寻找出路,无论前面的阻力看起来有多强大。
4.5职业转变:如何应对职业变动与转型
4.5.1真实的自我存在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