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严复(1853——1921),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县人,近代极具影响力的启蒙思想家,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 ,新法家代表人物。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出版有《严复全集》。

【戊戌八月感事】
求治翻为罪,明时误爱才。
伏尸名士贱,称疾诏书哀。
燕市天如晦,宣南雨又来。
临河鸣犊叹,莫遣寸心灰。
【注】戊戌:—八九八年(光绪二十四年)。从这一年六月十一日(夏历四月十三月),到九月二十一日(夏历八月初六日),光绪帝下令变法,即是历史上有名的“百日维新”。这首诗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夏历八月。
求治:寻求治理国家的方法,指变法维新。翻:反而。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指光绪执政时。误:耽误。爱才:指光绪爱惜和任用维新党人才。这句说:光绪执政,变法维新,正是政治清明的时代,不料遭到顽固派的血腥镇压,反而使那些被提拔和重用的维新党人惨遭杀害。

伏尸:指杨深秀、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六人被杀。称疾:指慈禧太后拘禁光绪,并用光绪的名义下诏,伪称因病调治无效,所以再度请太后临朝听政。燕市:北京。晦-:黑暗。这句说:在顽固派统治下的北京一片昏暗。宣南:北京宣武门南。谭嗣同等被杀害于宣武门外菜市口。这句说:宣武门南,秋雨潇潇,似乎老天也为哀悼“六君子”的死而洒下了眼泪。
临河鸣犊叹:孔子打算从卫国到晋国去见赵简子,走到黄河边上,听说赵简子杀了晋国的贤大夫窦鸣犊、舜华,于是临河叹息,折回不去。这里作者把谭嗣同等人比作窦鸣犊、舜华,而以孔子的“临河鸣犊叹”来自比。政变之前,作者在北京积极参与新政活动,政变发生以后,就从北京回到天津的北洋水师学堂去了。 遣:让,使。这句是勉励自己,不要灰心丧气。

这首诗,是有感于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的被杀而作。诗中抒发了作者对光绪帝和维新党人的同情和哀悼,对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憎恨,以及自己积极面世的志向,表达了鲜明的政治倾向。
送沈涛园备兵淮扬(选一首)
去年六月船南下,直北关山未解围。
沧海狂流横莽莽,晨光前路远微微。
相看白发盈头出,长恐青山与愿违。
垂涕为君通一语,华亭千载鹤孤飞。
【注】沈涛园:即沈瑜庆,号涛园,官至贵州巡抚。这时调任淮扬海兵备道,护漕督。备兵:驻军。淮扬:现在江苏淮安、扬州。这组诗原有四首,这里选一首。去年:一九〇〇年。这一年五月,义和团起事,作者在六月间仓皇逃离天津,乘船南下到上海。
直北:正对北面。直北关山:北方的关塞、山河。未解围:指八国联军侵犯京、津。沧海狂流:沧海横流,指洪水泛滥。此处比喻国事的混乱。莽莽:广大,形容混乱的范围很广。微微:指晨光,天色微明、还未大亮。这句说:对国事清明的希望遥远难期。青山:归隐的地方。这两句说:彼此相看,都已经是白发满头了,我常常担心自己的归隐青山的愿望不能实现。
垂涕:掉泪。通一语:道一语。华亭句:晋朝陆机,华亭(今上海松江县北)人,被人谗害,和他的弟弟陆云同时遇害。临刑时对他的弟弟说“华亭鹤鸣的声音,还能再听得到吗”?鹤孤飞:意思是人去物在,只剩下白鹤还在孤单单的飞鸣。这句借指林旭的被杀,遗恨千载。林旭是严复的同乡,两人在百日维新时相识,十分知己,林旭又是沈瑜庆的女婿,所以诗中特地提到他。

这首诗有对国事艰难的忧虑,对年华老去的感慨,对维新志士的悲悼,以及自己欲进不得、欲退不忍的复杂矛盾心理,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看不到出路的苦闷、傍徨的心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