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论语·学而》,曾子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句话的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名参,字子舆,是孔子的学生。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我每天都多次地反省我自己,为大人(上位者)谋划出策时,有没有做到忠心为善啊?和朋友交往的时候,有没有做到坦诚以待啊?老师传授的道德学问,有没有做到反复实践了啊?”曾子就是这样,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吾日三省吾身”,来践行仁德之道的。与孔子、孟子、颜回、子思并称为五大圣人。
这里特别要谈“教人以善谓之忠”的“忠”字。这个忠,特别容易让人误解为“跟定一人”。现在的一些影视作品中,往往也这样宣扬:“没有好人、坏人,大家只是各为其主”显然,这是一种错解。如果君主做恶,属下也得紧跟着他作恶才是“忠”的话,岂不很荒唐?
“忠”在这里翻译成“忠心以善”,是源自《孟子》里的“教人以善谓之忠”这句话。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写过”为忠善者“这样类似的话。这说明“忠”是与“善”联系在一起的。忠,就是以善法来教导、服务于大人(上位者)。
比如说,谋士服务君主时,在具体的事情上,如果君主的愿望是善的,谋士想方设法,为君主谋划以成就君主的善,就是”忠“;如果谋士的谋划而阻挠君主的善,就是”不忠“。相反,如果君主的想法是恶的,谋士想方设法,为君主谋划以成就君主的恶,这是不忠;相反,如果谋士的谋划能阻挠君主的恶,这也是”忠“。也就是说,谋士之谋划,能止恶、扬善,就是忠;是止善、扬恶,就是不忠,与君主本人是没有关系的。
此外,从与君主的关系来看,为了引导君主向善,属下即使离开君主也是忠;若是帮助君主作恶,属下即使紧跟君主也是不忠。
更通俗的说,把事情往善的方向引导,就是“忠”。
昔日有朋友建议我在博客中写日记。我当时觉得浪费时间在文字上,甚为无益。后来,又遇到一位朋友,他说写博客有诸多好处:一来可以梳理自己的生活(思想、心情等),二来现在朋友们不常见面,通过博客也可以加强彼此的沟通和交流。
于是,便开始写文章,文章写多了,也就慢慢就悟出来了,如果写文章不为功名利禄所挟持,自然就会忠实于自己的内在觉性,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善良和无私的品质就会在行文间自自然然地流淌出来。这时,写文章的过程,就是“吾日三省吾身”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自我反省和开启内在觉性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