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且”不是“枸杞”,没营养,所以不太受人欢迎。人总归是乐意接受积极向上的、美好的东西,比方“诗和远方。”
突然想说说苟且与诗和远方的一点事儿。
从网上看到消息:有一个女孩徒步西藏,在直播中突然遇难。年轻的生命就这么消失了,很是让人心痛。心痛是一方面,网上为此引发了一些不同的看法。有人就说:诗和远方是毒鸡汤,不要诱惑人们去做这些不切实际的冒险的事情了。
当然会有反驳的意见:你只看到眼前的苟且,却不知道他人眼中的光芒。人活一世,独一无二,有追求和他人不一样人生的权利。哪怕是死,也不能庸庸碌碌。
关于这一点,有人还写下诗歌一样的句子: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短短了几个字,撩动了众多男女的小心灵,“非分之想”纷纷躁动,以至于引发了“想去看看”的热潮。
人一辈子的时间有限,尽可能的接触新鲜事物,让自己的生命丰富起来,这有什么错吗?如同有人所说:生命的长度我们不可预测,也不可改变,但生命的厚度和质量,我们是可以自己做主的。
“自己人生自己做主”的观点,似乎无可辩驳。
一个死气沉沉的社会,是没有希望的社会。而变革,总是来自于那些“非分之想。”生活中,不乏心怀高尚理想的人,抱着万一能够实现的态度,去闯、去试,去追求无限的可能。这样的人,是推动这个世界不断变好的力量,理应向他们致敬。
可说到这里,我想用“但是”这个词语了。 (老实说,“但是”对于我是个法宝。语法上这个转折词的奇妙之处,是可以给我另外一个看问题的角度,同时给我以狡辩的一丝勇气。)
不同的年龄,对世界的看法是不一样的。不同年龄的人生观,也截然不同。对“少要张狂”的行为,应该鼓励和引导。人起初都是一张白纸,这个阶段,你想怎么泼墨挥毫就怎么泼墨挥毫好了,先使劲折腾,然后才能找到适合自己走的路。 但是,老了,还那么张狂,就有些麻烦。“三十岁以前不狂,可能一辈子没啥出息;三十以后还狂,这辈子一定不会有出息。”话有些绝对,但可以取其大概。
糟糕,有点跑题了,而且“老夫聊发少年狂”也不失为一种豪情。其实我想说的是,人这一辈子,总会先遇到一些碰的头破血流的事情,然后才知道吸取教训,明白自己内心的需要是什么,通过努力到底能够得到什么,应该怎么做,从而不再去冲着南墙发功使劲。
可能有一部分人含着金钥匙出生,早早晚晚都有人鞍前马后、遮风挡雨;或者老天爷暗中赋予了运气,从来都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甚至天上月亮星星都可摘得。但从古人“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的总结来看,多数凡夫俗子,人生规律大抵是遵循一个起起伏伏,最终认清生活的真相,变得从眼光到做法都实际起来的过程。
生活的真相是什么呢?罗曼•罗兰给我们的答案如下:生活的真相只有一个,就是认识了人生的真相之后,仍然能够热爱。
“热爱”是让人振奋的;“实际”则显得庸俗。两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吗?这是个问题。
要我来看,罗曼•罗兰的这句名言,应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第一,人生的真相需要认识,而这个真相,往往是经过“与天斗、与人斗”的大战三百合之后,方才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第二,人既然不由自主的来到这个世界,那么,当发现人生不过是个骨感的玩意儿之后,不要灰心丧气,——普希金先生早就告诉我们: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灰心丧气没有用——努力让自己适应它,并过好每一个当下。
而“努力适应并过好当下”的表述,就包含了“实际”和“热爱”两个方面的内容。或者说,用比较实际的方式,用真实的自己,过好这种“狗日的”生活。
王小波有个著名的论断: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受锤的过程。这句话是把人比喻成了一头牛,一开始“初生牛犊”啥也不怕,逐渐长大心雄万夫,后来在变成“成年”牛的过程中惨遭酷刑,失去了大自然给予的功能。
我曾对一个小朋友开玩笑:孩子,你永远也不要长大才好。她很惊奇:为什么呀?
为什么?只有长大之后才知道。
王小波用的是比喻和讽刺的手法,本意是说在某些机制下,人被异化了。生来本来是要为人的,可糟糕的是:环境是个恶霸。在群体被催眠的情况下,环境会对人施行阉割手术,不让人好好做人。 可这个答案,是小牛变成了成年牛之后才发现的,而时光不可逆。小牛犊是那么可爱美好,我怎忍心用这个比喻跟小朋友解释?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生活的真相,而且果然只有一个,那就是眼前的苟且。
对于这个结论,有人会勃然大怒:你将把“诗和远方”置于何地?
别误会,诗和远方并非不存在。问题是,你如果单纯从字面上去理解它,就可能犯错。
这样说吧,那种“诗和远方”,是给少数人准备的奢侈品。你可以想,但不能对此想得太多;你可以翱翔天空,但总归要回到地面上来,老老实实步步为营。
还记得张爱玲的《红玫瑰和白玫瑰》么?“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玫瑰就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玫瑰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玫瑰就是衣服上的一粒饭渣子,红的还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有些东西,活在想象中,才是美好的。
“苟且”就是我们日子当中需要面对的“乱七八糟”。习惯不习惯,都要推给你。想要不想要,都必须接受。柴米油盐、家长里短、儿女情长、是是非非、尔虞我诈、笑里藏刀,愚蠢反智、吃亏赚便宜的鸡零狗碎,当然还有那些善良、爱和温暖,你都要坦然接受和拥抱它。不逃避苟且,诗和远方自然会在人心中扎根。诗歌,就是生活;远方,就是生活的艺术——通俗一点,就是要真诚的对待这个世界,对待他人。哪怕这种生活的“骨感”会把人硌的生疼。只要你愿意,就能体会到“生疼”中诗意的存在,心灵的旷达。
有位朋友是个旅游爱好者。坦白的说,他收入不算富有,所以,他经常旅行的地方也称不上什么远方——远方和银子有关系,需量力而为。可“会心处不必在远”呀。只要有时间,经济许可范围内,哪怕是骑上电动车呢,城里城外,郊区农村,都够来个说走就走的旅行了。 跨过一条小河,爬上一座小山坡,听听鸟叫,看看花开。都让他悠然自得。然后,无怨无悔投入到一个汗水摔八瓣养家糊口的忙忙碌碌中去。
这样的生活方式,和当下流行的“奋斗学”、“成功学”、“励志学”,包括“诗和远方”的理想追求好像有些格格不入,朋友之间聊天中对此也偶有所及。喝上几杯小酒后,还会争个脸红脖子粗。可说来说去,没啥定论: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本来只是个小小的谈资而已,可这种谈论留下的余音,每每叫人心生感慨。因为,表面上看来,是在评说他人的生活,实际上不如承认,我们正在摆弄自己的人生枷锁。
2021 • 8 • 2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