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化简书历史专题精选
诸葛亮为什么非要处死马谡?

诸葛亮为什么非要处死马谡?

作者: 崔浩畅谈历史 | 来源:发表于2017-10-02 21:36 被阅读78次
斩杀马谡的诸葛亮

公元228年,诸葛亮对曹魏发动北伐战争,本来,魏国因为蜀国突袭而猝不及防连失三郡,但由于诸葛亮固执地用参军马谡镇守街亭,马谡违反诸葛亮部署屯兵山上,导致魏军围山断水放火烧山,山上蜀军先缺水再遇火继而军心大乱,魏军则趁机进攻,蜀军迅速溃败,街亭失守。

街亭一丢,蜀军瞬间暴露在陇西魏军和五万张郃魏军的前后夹击之下,在陇西还未站稳脚跟的诸葛亮不得不谨慎地宣布退兵。

回到汉中后,诸葛亮宣布要按军法斩杀马谡,参军蒋琬以“昔日楚王杀得臣而晋文公喜”来劝阻,诸葛亮以“孙武能制胜天下者,在于用法明也”来反驳。

最终,战败归来的马谡被诸葛亮斩杀。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在蜀国人才凋零的时候,还要斩杀算是参谋人才的马谡,实在是有点可惜。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非要处死人才难得的马谡呢?

被诸葛亮当工具斩杀的马谡

在我看来,诸葛亮杀马谡,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其一,马谡确实兵败误国,该当惩罚,杀他可安定军心、镇服朝野。马谡在街亭的失败,确实导致诸葛亮大军突袭成功的三郡战果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而诸葛亮用兵谨慎的原则,迫使蜀军只能将到嘴的肥肉忍痛吐出,因一人守地之错导致全军竹篮打水一场空,这让先前战死的将士们怎么瞑目?这让活着的将士们怎么心服?这让辛辛苦苦供养蜀军的蜀汉百姓们怎么心服?所以,不杀马谡不足以安定军心,不杀马谡不足以镇服朝野;

其二,这是诸葛亮对自己偏袒荆州派的惩罚,更是平衡各势力、团结一致共同对外的必要手段。蜀汉昭烈帝刘备死后,以诸葛亮、魏延、马良、蒋琬、马谡、费祎、杨仪等荆州人为代表的荆州派开始在蜀国占据统治地位,以李严、吴懿、法正、黄权为代表的益州派则屈居次要地位,而谯周、周舒、杜琼等为代表的益州反抗派则彻底被边缘化,长期以来,由于诸葛亮用人首选荆州派,导致其他两派一直在不平地与荆州派勾心斗角互相倾轧。而诸葛亮在北伐失败后杀马谡,就是在吸取教训,想重用刑法惩治荆州人,来纾解其他派系对自己偏袒重用荆州派系人员的不满,进而达到平衡各势力、团结一致共同对外的政治目的;

其三,这是诸葛亮对自己用人不当的深刻反省。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所以,没有伤痛的自省,难以起到惩前毖后的显著效果,而经历过伤痛的自省,方能长久记得且不再犯错。诸葛亮在自贬三等惩罚过自己后,还要执意杀死亲密的马谡,他的内心当然是痛苦至极的,然而正是这种锥心刺骨的痛,方能长久地警戒他以后用人要谨慎妥当,不然害人害己又害国家;

其四,诸葛亮想用军法诛杀马谡,来建立起“有过者虽亲必罚,有功者虽疏必赏”的企业文化,以最大限度地发掘人才、发愤图强地治理国家。众所周知,马谡是诸葛亮的铁杆亲信,但作为亲信,犯了错就可以逍遥法外了吗?诸葛亮用实际行动展示给蜀汉的文武百官和将士们,不!有过者虽亲必罚,马谡有错,即使他与当权者亲厚,也必须按军法严厉处罚;同时,作为疏属,建了功也难以得上司赏识进而出人头地吗?诸葛亮也用实际行动展示给大家,不!有功者虽疏必赏,为了激励蜀军将士趋利避害,诸葛亮特意给在街亭规谏马谡、保全己部士兵的王平加官进爵(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以示封赏,虽然他与诸葛亮关系不亲密。这种独特的企业文化,在推行九品中正制的魏国和推行世家领兵制且皇帝与世家联姻的吴国,是不可想象的,但这也是最为有效地激励各界人才争相趋利避害地表现自己,以获取诸葛亮及其后继者赏识乃至重用的企业文化,是在蜀汉人才匮乏的情况下,能最大限度地发现人才、检验人才、重用人才的企业文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诸葛亮为什么非要处死马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xot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