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当下的家长可分为三类人,卷,不卷,时而卷时而不卷纠结型。
一直卷起的那类目标明确,立场坚定,就是要倾尽全力卷下去,不卷的那一类,也是一开始就躺平,第三类,最是费神。
今天听到一个观点,说孩子一二年级,保护好学习兴趣最重要,每天的运动也很重要,于是放松下来,给予孩子很多户外玩耍时间,大人也乐得轻松。
明天听某个邻居说,中考都五五分流了,好初中跟划片直接就读的初中差别太大,不上个好初中,怎么能提高上高中或者好高中的概率?你得早点儿抓孩子的奥数,别人在一年级都开始了,四年级都上岸(被好学校录取)好初中了。于是,又开始着急忙慌地给孩子抓奥数。
有一天,你突然刷到某个视频,某个专家说国内的孩子大多在小学阶段都过于疲惫,所以很多到了大学就放飞自我,完全没有斗志与激情了。于是,又觉得很有道理,开始给孩子减压,孩子一开口要求出去玩,便爽快答应,哪怕知道隔壁邻居家孩子正在家里练琴。
可是,单元测试卷一发回家,70几分的试卷,满是红色的叉叉,你的内心又不淡定了,才二年级都这样,这怎么得了?
然后老师还特别私信你,孩子聪明着呢,只是做题太少,写得比较慢,言下之意在家里题做得不够。然后你又觉得老师说得很有道理,并答应老师给孩子在家里再安排一些练习做做。
明明孩子每天都在晨读啊,也喜欢看课外书,为什么语文成绩不太理想?难道真得多做题?
曾经有个段子说,如果牛顿生在当代,大概也发现不了万有引力,因为他刚躺在树下,爸妈就会叫他起来去练琴或者刷题。
虽然只是个段子,呵呵一笑之后,想想也真符合现实的情况。有多少父母,不把孩子每天的时间规划得满满当当,就觉得焦虑。别人上了那么多兴趣班,自己家孩子报少了,在小区耍得多了,就觉得心里恐慌。
虽然非常认同成绩不是唯一,360行行行出状元,培养孩子最重要的还是发现他自己所擅长,然后专注坚持下去,可是知行合一,能够保持一直清醒头脑的始终只是少数。
别说家长,就是孩子,早已被很多“至理名言”洗脑了。比如:你不吃学习的苦,以后就只有吃生活的苦;不好好学习,以后就考不上高中,考不上高中就只有读职高……
那天翻到刚上一年级的儿子写的作文:我的梦想就是考上清华大学。我要多做题,不出去玩,锻炼好身体,这样就可以考上清华大学了。
看完忍俊不禁,于是顺手拍照发给了他一个同学的妈妈。
“看,我儿子的梦想好远大!”我以讲笑话的语气调侃道。
同学妈妈顺手把她女儿的作文也拍给了我,居然她女儿的梦想也是清华大学。然后我们俩就猜测估计班上大部分孩子的梦想都是清华北大,想想多可怕。
前几天看到有人说,你自己把人生活透了,就自然知道怎么教育孩子了。这话听起来很有道理。是的,你觉得人生该怎么过有意义,也许就有了答案。
就像那个北大妈妈刘楠所说,她不是一个“合格”的妈妈,她不太在意孩子的成绩,反而对孩子的“副业”比较关心。比如孩子学校里有两个戏剧社团,她女儿并没有一开始就选择参加其中一个,而是先观察其中各自的特点。一个专业强,一个人缘好,观察总结完毕,自己组建了一个社团,还有很多同学跟随她。北大妈妈就觉得,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领导力,组织能力,项目推进的能力很棒啊,这些比成绩更重要。
她自己也是个企业家,她以企业家的智慧高度看透了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的人才。其实我发现很多这种高学历,名校毕业的妈妈,反而对子女上什么名牌大学不过分关注。关注多的往往是普通学历的父母,也许是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都希望在孩子身上实现。
所以卷还是不卷,你会怎么选择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