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寒假,我参与了为期一个月的志愿者项目,到巴林的贫民区教当地小孩子学英语。“巴林”这个国家也许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是陌生的,最初在申请这个志愿者项目的时候,我对巴林基本上没有任何了解,只听说它是一个在迪拜周边盛产石油的阿拉伯土豪国家。而在网上搜寻一些资料后,才了解到巴林不仅盛产石油,还是海湾地区最早开采石油的国家,现亦为海湾地区银行和金融中心。由于巴林原为英国殖民地,英语在这里被广泛使用,文化也相对周边阿拉伯国家更为开放。因此,在启程之前,巴林在我心目中大概就是富裕而安逸的国家,任何人在这里都可以享受因石油开发铸就的都市繁华。我以为既然商业是这里的主要经济支柱,巴林人们自然也会像原先荷兰商人一般严谨而认真,为商业贸易提供良好的信誉从而保证贸易活动的成功进行。然而,当我真正身处这个陌生的阿拉伯国度后,这里的生活与先前我所预料的有些不一样了......巴林不是一杯精心研磨的浓缩咖啡,它更像午后随意的沙拉卷,肆意地在暖阳下慵懒地舒展着自己的每一寸肌肤。
1月17日,我一抵达巴林,根本没有顾上安抚自己的兴奋,第一个动作就急忙连上巴林机场的wifi,因为担心无法联系当地接机人员。然而当我好不容易在WhatsApp上告诉负责人我到了后,以为会马上得到回应,可是却迟迟等不到答复。一个人置身于一片陌生的土地,拖着行李毫无目的地在机场打转,我的心简直紧张得砰砰直跳——不是之前说一下机就联系我可是为什么还没有人呢?是不是出现了什么变化呢?......一个小时了,我又发了将近10条信息,可是仍旧没有回应。我此时已经由紧张转为了愤怒——难道我是被骗了吗?之前谈项目时当地负责人不是一直都告诉我不用担心,他们会处理好一切事项,难道这些承诺都是如此廉价吗?!正当我在心底忍不住咒骂的时候,一个陌生的号码打了进来,我像抓住救命稻草一般毫不犹豫地接了电话,并且激动地以为自己马上就可以正式开始旅途了。然而,当我火急火燎地询问对方在哪个出口的时候,电话那头传来了漫不经心的声音,告诉接机的人还需要过一会儿才能来并让我再等一会儿......于是,巴林的第一天就让我对这里大跌眼镜,然而,当时我远远没有想到,这并不是一个意外,只是一个开始——巴林人的随意远不止如此。
巴林之出行
刚到巴林的第一天,由于我们的志愿者项目不提供伙食,所以我就和同一个项目的志愿者们一起出去吃饭。当我从公寓出来,却惊讶地发现我根本找不到人行道,只能小心翼翼地走在车行道边缘,怀揣着巨大的紧张,因为我们眼中的“飙车”对于他们而言则是正常驾驶,车速一般都在200码左右——远方传来的车轮与公路摩擦的声音还没有辨别清楚,一辆汽车已经从身旁飞驰而去,留下一串长烟向道路两端翻滚着慢慢蔓延开来......一路下来真是惊心动魄。紧张之余,我询问了身边先来的志愿者朋友,才知道,巴林真的没有人行道,这边的人出行都是靠汽车!极少有人步行,因此这里的红绿灯的方向都是指向车辆的,对于我们这些少有的无车族来说穿越马路时非常危险,每次徒步出门都像一场历险记。
而最令人头疼的事情,我想莫过于公交车的极度匮乏了。我们的项目是为了方便到贫困地区教学,所住的公寓是离市区很远的偏远地区,需要经常坐公交车到市区去采购一些必要的物资。可是当我们整装待发的时候,才发现到处都找不到公交车站牌。打听当地人说附近有站牌,就在附近打转了将近1个多小时,整个人都是又干又渴,又焦又急,最后发现路边站了很多人,就向他们询问公交站到底在哪里,结果出乎意料,他们竟然说他们站的地方就是公交站——也就是说,这里根本没有形式上的公交站! 在后来的一段时间中,才发现除了巴林首都麦纳麦市中心地带外,很多公交站都没有站点标识,所以绝大部分时间我们出门需要一路上不停地问当地人哪里是“公交站”才能找到它的确切位置。除此之外,当我们终于经历了一番波折坐上公交车,根本听不到有人报站,所以精神上也不能放松,需要自己时刻关注谷歌地图的站点提醒以免坐过站.....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当地司机对行人都异常得友好。比如刚来到巴林时,一天下午我和其他志愿者在外出采购的时候迷了路,一直到晚上才大概摸清了方向打算走回去,一辆TAXI直接开到我们身边问我们要去哪里,在得知我们为了省钱不打算打的后,那位TAXI司机直接说距离太远免费送。除此之外,每当我们走在街上的时候,从身旁驶过的司机往往从车窗探出头来,冲我们微笑打招呼大叫或者在很远的地方就停下让我们先过,这都让身处异国他乡的人感到了无比的温暖。不得不提的是,巴林本地人生活上基本全部都以车代步,日常生活中即使是去便利店买东西也只是在车里鸣笛呼唤店员到车窗旁帮他们拿需要的东西而不会下车自己去拿。更有甚者即使已经打开了车门一只脚已经踏在地上也绝不出车门,而是等待店员慢悠悠地去拿自己需要的商品。所以我想“车”也许已经成为了巴林本地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市政公交系统如此薄弱的原因。
巴林之本地人
巴林的本地人多持轻松随意的生活态度,从我在巴林的进食体验中就可以深刻感受到——比如这边很多的小店像日剧《深夜食堂》一样没有菜单,之前我去小餐馆吃饭要菜单点餐,可是老板说没有,但让我描述想吃什么食物可以做给我。虽然十分惊讶竟然还有这样的事,由于实在太饿了所以我还是决定赌一把。考虑到这边是穆斯林国家,所以我尝试向他说我想要一些炒牛肉和米饭。正当我对自己的描述感到十分满意而洋洋自得的时候,那个老板紧跟了一句问我具体想要哪种牛肉和哪种米饭。但我确实不了解当地的饮食并且英语水平不高,我就对他说最普通的就可以了。可能老板也发现了我的难处,于是说了一个没听过的菜名,问我可以吗?我自然马上说可以的可以的。可是当我坐在餐桌前突然想到了一个很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如果没有菜单,我又该怎么付款呢?一想到这里,我真是如坐针毡,尤其是联想到国内一些坑人事件,我更是十分揪心。于是我忍不住小心翼翼地向老板询问价格,当他思考了些许后给出了一个较为公道的价格后,我才感到如释重负。过了大概10分钟,一盘类似盖浇饭的菜终于被端到了我面前。随后在我吃饭的过程中,老板开始和我聊起来。他似乎对中国很感兴趣,问了我很多类似中国最大的城市是什么呀,空闲时间人们都干什么呀之类的问题。由于我太过饥饿的原因,我说还想再点一份饼,他就直接很爽快地送了我两份,说这是他请我的。当时我真是觉得好幸运,遇上了这么好的人。回到公寓后在跟其他志愿者们交流的过程中才发现他们也遇见了很多类似的好运,看来巴林人就是这样豪爽随意吧。由于我们需要自己买菜做饭,所以在外出采购蔬菜的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我第一次在当地买蔬菜和水果,那是一个很小的杂货摊,老板只是简单一瞥我所选购的东西就告诉需要付多少钱。这对于我来说有些不可思议,难道只是简单扫一眼就能评估出重量?我的第一感觉是我可能被本地人“忽悠”了,于是要求他用秤台称重,老板听罢明显有些不耐烦,不过碍于我的要求还是照着做了,在用落了一层灰的秤台称重后发现虽有些许偏差但总的来说并不大。在这过程中又进来了几个本地人,我于是假装在店里选购别的东西而偷偷观察他们,却发现他们选购的果蔬也没有被称重而是直接给出了价格。对此我确实十分奇怪,因为在中国,我们似乎都对“吃亏”特别敏感,即使只是“小亏”有时都会让我们极不舒服,于是我就向当地的巴林人询问这个问题——他们告诉我,在巴林其实也并没有人人都富裕到了不在意钱的地步,而是他们在信任彼此不会欺骗的同时认为多一点少一点什么的事都是无所谓的,他们压根懒得在这种事上多花力气。还有一次,一个卖水果的老板在我付款的时候冲我笑了笑并问我来自哪里,在跟他进行了一番攀谈之后我得知他来自阿曼,然后他对我说如果我会说哪怕一句阿拉伯语,他就给我半价,而如果我会说阿曼当地的语言,就全部免费。由于前两天我刚跟当地人学了句阿语的“你好”,就马上把这句话用了上来。其实最开始我以为这只是老板在跟我开个玩笑,但发现当我说过这句阿语后,老板真地给了我五折优惠!但是我的脑海中还是有许多数不清的小问号在飘来飘去,究竟是生活在巴林真的是如此热情随意,比起赚更多的钱更在意和别人交流的愉悦感受,还是他们很在意自己的国家的形象,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外国人的认同呢?除此之外,这边的人似乎都很喜欢跟别人搭话,在巴林的这些轻松愉快的体验令我在惊讶之余也对这个国家多了不少的好感。
不过巴林人的随意在某些时候也让人头疼。比如在我第一天开始志愿者项目的时候,项目方给出的接车时间是早上七点半,结果却等到了11点才来,而且来了以后好像也并不感到丝毫的抱歉。不过反之亦然,我的项目开始时间是早上七点半,可是有一次我手机电量用完了早上闹钟就没响,于是我一觉睡到了8点多。当我被同行的志愿者朋友推醒匆忙准备妥当,十分抱歉的赶到楼下的时候,发现项目方只是在楼下跟其他人谈笑风生似乎并不在意我的迟到。不过有时如果项目较为紧急,他们就会半开玩笑的跑到你床边朝你脸上撒冷水叫你起床,等你起来了,还会笑着问你“还睡不睡了”。
巴林之衣着
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边的人大多都穿拖鞋,而且更令人惊讶的是我们有一次去city center,一个较高档的购物场所,结果发现很多巴林人都在他们十分整齐的白袍黑袍下自然随意地穿着拖鞋在逛街。可能因为一方面拖鞋本身宽松舒适,一方面这边沙漠广布,拖鞋比较方便倒掉不小心进到鞋子里的沙子,所以拖鞋广受巴林人民的喜爱。而且之前一次去逛周边的大型商场中拖鞋几乎占据了鞋柜的三分之二,而且拖鞋还有各种款式的:不单有最基本的人字拖,还有抓绒的洞洞鞋。也许拖鞋宽松舒适的特点也是巴林人民对其欲罢不能的一个原因吧。而且这里的拖鞋远比国内的种类多的多。所以如果一定要形容巴林本地人的衣着的话,我想就是宽松随意的风格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