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苏州大学士
民主真得可行吗?

民主真得可行吗?

作者: 随意de徘徊 | 来源:发表于2019-06-03 09:36 被阅读8次

    民主真得可行吗?

    上世纪20年代的北京,军阀割据,有一次要搞总统大选。一位皮革厂的老板问一个文化人:“什么叫总统大选啊?”那人回答说:“中国现在没有皇帝了,总统是国家元首,选上谁谁就当总统。”皮革厂老板紧锁眉头,问:“农村也搞大选吗?”答:“农村不搞,农村人不懂什么是大选。”老板说:“我还是到农村躲几天吧。万一选上我当总统,哪还有工夫照料我的皮革厂呀!”

    这段子的用意是讽刺皮革厂老板对民主选举一无所知。段子就是博人一笑的,不过呢,在现实的世界中,哪怕是民主选举了200多年的美国,选民对选举和政治的了解程度,可能比笑话里的皮革厂老板强不了太多。

    啥?居然敢攻击现代民主?简直是政治不正确。

    但是没错,我这个听上去有点夸张的观点,却有三个理由:

    第一,选民是无知的,他们没有足够的政治素养和知识来判断政策的好坏
    第二,选民的无知并不是随机的,他们身上集中体现出一些系统性偏见,这让他们和经济学背道而驰
    第三,选民喜欢听小故事,而这些小故事蒙蔽了他们的政治判断

    下面我们一个一个分析一下。

    首先,选民是无知的,他们没有足够的政治素养和知识来判断政策的好坏。

    大部分人都支持民主,因为民主意味着少数服从多数,意味着一个政策要由大部分人投票决定,这样就能够避免少数人刚愎自用,避免坏政策的产生,以及大多数人的利益被侵害。

    但在大多数人眼里,民主其实就像是《超级女声》,歌手在台上唱歌,然后观众拿着短信投票选出自己支持的歌手。

    他们认为虽然每个人的口味都不一样,也肯定有些人会投票给唱得不怎么样的选手,但是,只要参与的人足够多,最后拿第一名的一般都是最好的歌手,这就是群体智慧的力量。

    民主看起来也一样,选举的时候,每个候选人都表达自己的立场,承诺自己上台后会制定什么政策,大家支持某个候选人,实际上就是看他承诺的政策,只要参与的人数足够多,就一定能选出对大多数人都最有利的候选人。

    这得确是大多数人对于民主的理解,但是很不幸,超女和政治是不一样的。

    你想想,我们为什么愿意给超女投票呢?

    很简单,因为你能直截了当地看到她在台上的演唱实力,每个人投票给自己认为最棒的歌手,最后选出来的就是公认最好的歌手。

    但是政治不一样,候选人承诺的政策五花八门,大多数选民其实并不理解这些政策到底意味着什么,他们也不愿意花时间去深入了解这些政策,这样可选不出对社会最有利的政策。

    这可不是为了贬低民主乱给选民扣帽子,很多调查都证实了这一点。

    比如说,1992年美国总统选举,有高达86%的选民知道老布什家的狗叫什么,但却只有15%的选民知道老布什支持死刑。

    大多数选民看待选举,其实跟看肥皂剧的心理差不多,他们对具体政策基本没什么兴趣,就是看个热闹。

    更有意思的是,我们中国人都知道美国每个州有两名议员,但这事儿竟然有一半的美国人不知道,大约75%的美国人不知道州议员的任期有多长,有三分之一的老美甚至不知道现在是哪个党控制着参议院、哪个党控制着众议院。

    而且这不是某一两次调查的结果,从进行民意调查开始至今,民众的这种政治素养一直稳定地处于低水平。从国际上来进行比较,美国人的总体政治知识也处于平均偏低的水平。

    说到这,大概你会和我有一样的疑问,这么无知的选民选出来的候选人,能制定出像样的政策吗?

    当然是不能,而且很多时候政府出台了糟糕的政策,比如最近的中美贸易战,背后其实是源于选民的无知。

    经常看新闻的朋友都能发现,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趋势越来越严重了。

    就拿钢铁行业来说,2009年的时候美国政府规定政府基建项目只能使用美国产的钢铁,后来又对部分中国钢材征收430%的反倾销税,这让我们国家很不满,不停地抗议。

    咱们中国很多经济学家都发文章论证这种贸易保护的危害。

    毫无疑问,贸易保护最后伤害的是美国自己的消费者。

    从历史上看,贸易保护对金融危机也没有什么用,比如1929到1933年美国发生大萧条的时候,美国也推出了贸易保护政策。

    但从经济学家对经济数据的研究发现,其实贸易保护政策没有缓解经济危机,反而加剧了大萧条的深度和范围。

    如果你觉得这是我们中国人为了做生意一厢情愿的说法那就错了,美国的主流经济学家也都反对美国的这种贸易保护政策。

    不但美国经济学家知道贸易保护不好,全世界的主流经济学家也都反对贸易保护。

    但问题是,这么多年了,贸易保护还是在美国不断地发生,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因为,经济政策不是经济学家说了算,而是选民说了算。

    美国的老百姓会本能地反感外国货,支持本国货。

    他们直观上认为中国货在美国通行无阻的话,美国的工厂就会倒闭,这会抢走美国人的就业机会。

    而且,他们不仅反对进口外国货,他们也反对本国工厂到外国去建工厂,因为他们相信大量美国公司把工作转移到国外去,是造成美国失业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这些观点经济学家都反对,但反对也没用,政客们为了赢得选民的支持,必然会讨好选民,施行贸易保护政策。

    甚至,政客会比选民想得更进一步。比如油价升高了之后,公众自己最先想到的是指责石油公司的贪婪,但是一个老练的政客会更进一步,直接提议实行价格控制政策,这会遭到经济学家的反对,但却赢得了选民的信任。

    这最终的结果是,选民的无知,造成了坏政策的出台。

    接着说第二点,选民的无知并不是随机的,选民身上集中体现出一些系统性偏见,这让他们和经济学背道而驰。

    上面说的第一个观点多少有些惊世骇俗,对从小崇尚自由民主的大部分人来说,是很难接受的。

    不仅是我们,历史上大部分的政治专家、社会精英都曾为民主做过辩护。他们是怎么给民主辩护的呢?最著名的一个说法是一个随机抵消的理论。

    这个理论的意思是说,没错,大部分选民的政治素养确实不咋地,但是总有一小部分选民对政策研究比较深、了解比较多,民主之所以仍然有效,就是因为在民主投票的时候,这部分人会起到决定性作用。

    为什么呢?

    我们打个比方,假设了解政策的选民占1%,其余99%的选民都是比较无知的那种。

    于是,一个好政策和一个坏政策摆在面前,99%的人没有足够的知识去分辨好坏,他们的投票结果和扔硬币差不多,是随机的,所以只要人数够多,投票结果一定是49.5%的人选择好政策,另外49.5%的人选择不好的政策。

    这样的投票结果,其实是相互抵消掉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懂行的那1%,他们左右着最终的投票结果,而他们素质足够高,所以民主投票仍然能制定出好政策。

    这个理论风行了很多年,一直被支持民主的人所推崇,但这里有个问题,那就是:你们怎么知道选民的无知是随机的而且是平均分布的呢?

    但实际上,和这种随机抵消理论相反,很多证据都表明,选民的无知并不是随机分布的,而是存在系统性的偏见。

    他们并不会给好坏政策各投票百分之五十,而是系统性地倾向于坏政策。选民身上常见的系统性偏见主要有这几种。

    第一,经济学家相信市场的力量会给社会带来好处,而一般公众很难理解。

    因为在他们眼里市场其实就是纵容私人公司的贪婪,这怎么能给社会带来整体利益呢?他们只看到公司赚钱了,却看不到利润对公司提高效率和服务的激励作用。

    所以,当汽油涨价的时候,经济学家说这是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而选民却认为这是因为石油公司太贪婪。

    第二,经济学家支持自由贸易,但选民却本能地反感外国货,这一点前面说过了。

    第三,选民害怕裁员。一项新技术被发明出来,使用这项技术可以节省人力,选民就会认为这个技术不但不是进步的,而且还是个危险。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特斯拉汽车,在特斯拉汽车的工厂门口,经常有工人举着条幅游行示威。

    因为特斯拉使用机器人生产汽车,不雇佣工人,这引起了汽车工人的不满,他们就在特斯拉门口聚众示威。

    而在经济学家看来这是很可笑的,他们认为应该鼓励新技术,即便新技术造成一批人失业,但生产效率提高了,对社会是有好处的,而且公司必须有裁员的自由,因为只有当公司知道自己有权裁员,它才敢于在形势好的情况下多雇人。

    第四,选民往往过高估计当前社会问题的严重性,过低估计经济的表现。

    道理很简单,不好的东西总是比好的东西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看到青少年中有吸毒的,大部分会觉得完了,社会一代不如一代了;看到华尔街金融欺诈,选民就会认为整个富裕阶层完全腐败堕落了,经济没救了。

    公众对未来生活标准的预期总是比经济学家悲观,而基于这种认识,选民更希望政府干预市场,这也和经济学家的意见相反。

    很显然,上面这四种偏见在选民中是普遍存在的,也是我们身边大部分人的看法。

    选民在这些问题上是压倒性的偏见,他们并不会随机地支持好坏政策各一半,然后相互抵消掉。

    说到这,可能还是有人不服气,你凭什么说经济学家就是对的,选民的看法就是系统性偏见?

    你要知道,经济学家的理论来自理性的分析,经历过历史实践的考验,而选民的喜好则完全来自直觉和感情。而一个政策的好坏,往往与人的直觉相反。

    比如,很多人既认为给弱势群体增加福利是好事,又认为政府减税是好事,但他们看不到这两件事其实是矛盾的,你只能选择其中一件。

    再比如,公众认为政府强制规定一个最低工资标准是对劳动力的保障。

    经济学家却会告诉你,能力不强的人本来没人要,但他主动降低工资也能找到一份工作,强制企业遵守一个最低工资保障,企业肯定会减少雇人,这样能力不强的人反而彻底没机会工作了。

    也就是说,政府规定高工资没保护劳动者,反而让失业问题更严重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欧洲,最近几十年来,欧洲一直对劳动力市场实行管制,大家都听过欧洲工人跟皇帝一样的待遇吧,这种系统性偏见的结果就是欧洲长期保持着高失业率。

    除了上面这几点,更为重要的是选民喜欢听小故事,而这些小故事蒙蔽了他们的政治判断。

    认知心理学上有一个观点认为,世界太复杂了,人为了快速理解复杂的世界,往往会把很多信息简化。

    比如贴标签就是一种简化措施,河南人都是骗子,上海人都小气,山东人都能喝酒……

    这都是大家发明出来的标签,给人贴上标签,能为我们的大脑节省很多认知资源,但一个理性的人能认识到,这些标签存在很严重的偏见,事实根本不是这样的。

    和贴标签相比,另一种更常见的简化认知的措施就是讲故事。

    我们的大脑喜欢小故事。我们把自己看成什么样的人,也取决于我们认为自己正在实现一个什么小故事。

    比如当我们努力工作的时候,我们可能认为自己正在实现“通过奋斗获得美好生活”这个小故事。我们对公众人物和公共事件的理解,也是把他们往我们脑子里的小故事里面套。

    再比如,第一次海湾战争是伊拉克先打了科威特,然后美国率领联军打伊拉克。战争背后可能有非常复杂的政治经济背景,但在一般公众看来,这就是一个“坏人欺负弱小,英雄打抱不平出手相救”的小故事。

    我们为什么这么喜欢把复杂的事情简化成小故事呢?

    因为小故事能调动人的感情,我们总是会对故事中的人和事有一个好坏评价,这样我们的世界就是确定的、安全的。

    比如邓文迪和传媒大亨默多克离婚,邓文迪没分到多少家产,有些人会把这件事解读为“一个独立女性走出丈夫阴影”的故事,这时候邓文迪的形象就是正面的。

    可当有些人把这件事解读为“心机女人为了钱嫁老头最后人财两空”的故事,邓文迪的形象就是负面的。

    相信小故事情有可原,因为政客和政治经济议题都是相当复杂的东西,需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甚至还要做一番计算才能评估出好坏,大多数人根本没有时间和能力去做这种计算。

    但是选民也不愿意听专家瞎忽悠,他们喜欢自己做判断,而他们做判断的依据,就是小故事。所以懂行的政客从来不给选民上经济课,他们专门给选民讲故事。

    比如,第一次海湾战争,老布什首先使用了一个”自卫”的小故事,说伊拉克威胁美国石油供给,选民不买账。于是老布什才改讲一个”英雄除暴安良”的小故事,选民就认同了。

    而小布什爱讲的故事则是反恐。2004年小布什在经济相当糟糕的情况下仍然成功连任,靠的就是这个小故事。小布什的竞选经理给他制定的策略非常清楚:不要谈经济,谈恐惧!

    有本讲选民的书,叫《政治之脑》,总结了选民最喜欢的两个小故事,一个是“不怕敌人的勇敢故事”,另一个是“自我救赎的奋斗故事”。

    无论哪个候选人只要会讲这两个故事,哪个候选人就当选。

    比如小布什的反恐故事就是第一个故事,而他特别喜欢谈论自己年轻时代的酗酒等荒唐行为,就是为了衬托第二个故事,即自我救赎的奋斗故事。

    奥巴马能当选也与这个故事有关,更何况这还是一个黑人的奋斗故事!

    当然奥巴马也讲了第一个故事,他说华盛顿政治一片黑暗,一个年轻人敢想敢干来“change”,显然选民对这个故事买账了。

    对于选民而言,听信小故事会蒙蔽他们的政治判断。

    比如,早在2004年春天,官方的“9·11”事件调查委员会就已经宣布萨达姆没有给基地组织提供过帮助,然而当年8月,仍然有50%的人认为伊拉克与“9·11”事件有关,甚至一直到2006年,还有46%的这么认为。

    而且,大家相信了反恐这个故事之后,政治态度也发生了根本变化。“9·11”事件之后不久的一项民意调查奇怪地发现,民众突然变得更加信任他们的政府了。

    你“相信华盛顿政府能做正确的事”?在2000年,只有30%的美国人回答“总是”或“大多数时候”,而在“9·11”事件发生之后两周,这个数字翻了一番多,变成了64%。

    因此,在政客引人入胜的小故事面前,选民并没有太多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理性选民只是一个神话。

    选民是无知的,他们没有足够的政治素养和知识来判断好政策和坏政策。选民的无知也不是随机分布的。

    他们身上集中体现出一些系统性偏见,这让他们和经济学家背道而驰。加之又喜欢听小故事,而这些小故事蒙蔽了他们的政治判断。

    所以,理性选民是不存在的,而这种无知最终会让形式完美的民主侧底失效,并让选出的领袖不断产生坏政策。

    总得说来,不管是精英阶层还是普通草根,大部分人都用一种非黑即白的二元价值观看待民主。

    人类近现代史似乎证明,民主是政治决策科学化的唯一药方,但从逻辑分析民主本身其实并不能保障决策的正确。

    政治决策正确的唯一路径是面对现实,让理性与市场决定事情,从而尽量减少政治失误的概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民主真得可行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ydqz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