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社会正盛行一股“国学”热。讲“三国”的有,揭秘“红楼梦”的也有,《论语》,《庄子》更不妨多让,也加入其中,一时“国学”蔚然成风,也时尚新潮了一番。借此东风,我也再拿出儒家经典之一的《大学》来研读再三,静心潜思,颇有些心得。
《大学》是儒家“四书五经”中主要经典之一。据说是两宋时的程敦、程颐及朱熹这几位老夫子从《礼记》中潜心整理出来,并加以注释的。再加上明清两代的统治者大力推崇,进行“造神造圣”运动,钦定为儒家“圣经”之一。所谓《大学》者,核心讲的是“三纲”,“八目”,三纲指的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个人生阶段和步骤。其实“三纲”,“八目”是儒家给读书人“钦定”的所谓最理想的社会模式,人生模式和道德模式。千百年中国社会深受其影响,这种影响都渗透到中国人的血液去了。
在儒家看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亲民、在止于至善,也就是使自身和社会都达到“至善”的道德境界。而达到这个境界,则每个人都要经历格物、致知等八个人生阶段和境界。而“修身”则是这八个阶段和境界中承上启下最重要的阶段。如果个人“修身”臻于完善,就可以担当“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更大社会责任。这种强调个人修身和积极担当社会责任的理念,激励了历代多少中国读书人人生的奋进。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中国的士人都有一种“进亦忧,退亦忧”的家国天下担当情怀。陆游会“位卑未敢忘忧国”,顾炎武敢呐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不是受“齐治平天下”这种思想浸润的结果。中国的士人爱讲修身,爱讲社会担当,虽然千百年来也经常受到专制统治者禁锢和摧残,但终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也是维持中国社会趋势向前的主要基因之一。
但是“三纲”,“八目”这种被“钦定”的社会、人生和逻辑模式也大大的禁锢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思考。圣贤既然已经“钦定”,君主们又用“八股”应试和“文字狱”固化了这种模式。因此,留给读书人的出路就是遵循这种已经“异化”固定模式,从“小童生”姗姗起步,以期“做官”,跻身社会“精英”之列。当翻阅一些历史陈卷,看到一些读书人已经是耄耋老翁,仍万分认真参加“八股”科举考试,不胜慨叹。
当全社会的精英都被这种模式给牢笼住时,也正是中国在世界浩荡潮流中日趋落伍的开始!当哥伦布在航海冒险发现美洲新大陆,曾经的“蛮夷”英、法在大肆开拓海外殖民领地,大力“工业革命”时,我们的社会精英阶层仍在沉醉“天朝”迷梦,仍在恪守圣人们的“圣训”,格物、致知…治国平天下的模式!真是无可言状的悲哀。当然也有少数“弃儿”却成为了那个模式时代下为数不多的靓色。李时珍、徐霞客、蒲松龄就是吧!而他们的不幸成就了《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聊斋志异》,充实了中华文明璀璨的宝库。试想他们都在那种模式下“春风得意马蹄疾”,那么中国的历史不过是多了一些可有可无的官僚,而我们文明必然会因此黯然了一些。
“三纲”,“八目”禁锢了历代多少社会精英的智慧。人们过多向往于“科举”做官,过多倾注智慧于这种固定的伦理、政治,而自然科学,物质文明无形中被视为“下品”。因而推陈出新就只成为“圣人”们的专利,芸芸众生不遵循“圣意”,就是“离经叛道”,这种思维模式如果还沉藏于我们的脑中,那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再读《大学》,结合时下“国学热”还是颇有借鉴效用的。《大学》之道固然有树立个人修身和担当社会责任的积极意义,但毕竟是有时代局限的,当审慎为当代人所用。当今“国学热”何曾不应当如此?既要避免沉渣泛起,更要结合时代真正的潮流,推陈出新,才能真正做到古为今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