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我回到了我的故乡粘田村。
粘田村,隶属广东省普宁市大坪镇辖下行政村,位于市区流沙西南方向50公里处,由粘田、水口埔、蕉窝、高岭、洋济肚、锣鼓坑、下粘田、头金石、上车等自然村组成,全村总人口约3000,村民多数出外经商务工,少部分留守以农林为业。清康熙时,詹姓一支在此定居,雍正年间,房姓移民从惠来迁入,后詹姓他迁,原詹氏开垦之田地由房氏接管,名詹田。詹与粘客家话谐音,故惯用今名。聚落呈块状分布,传统建筑多为山区特色的石砌结构合院式或排屋式民居,现代大部分改建为钢筋水泥结构楼房。有耕地715亩,山地8473亩,农业主产稻谷、甘薯,山林产杉、红椎、橄榄、油甘、李等。有小型水电站1个,小学1所,合作医疗站1所。属革命老区。有简易乡村公路接入县道096线通镇区。
和很多客家村落一样,粘田这行政村辖下有很多个自然村,共计有9个,这些村庄大多沿着山丘之间的公路两侧小平原分布,其中粘田是主村,位于西北侧,其相邻有蕉窝,北侧一公里外山窝中有洋栖肚、锣鼓坑,东南侧三公里处依次是下粘田、头金石、上车等诸村,南侧一公里外山窝中有高岭等自然村。由于时间关系,无法一一走遍这些自然村,此行仅参观了粘田主村及其相邻的蕉窝。
粘田村的聚落主要位于西南侧,其东北侧是大路,还有一条溪河,河对面有一些楼房及平房。同样的,粘田村很多传统建筑都改建成了水泥楼房,不过村核心处,保存有一座名福兴楼的寨围,该围内是一座房氏家祠,据介绍是房氏四世祖之祠。福兴楼建于山坡之上,坐西朝东,后有山丘,前有寨池,由西向东是一个阶梯状,主体建筑一个三门齐格局。三门齐,是客家建筑的一种说法,即三间式的单元主座,左右建有厝包,共有三门一线而齐,故名。而在主座前的埕外,又有建起前包厝,并有大门,而成寨围状,称之围屋。福兴楼年久失修,除了石砌结构部分完好,涂角结构部分处大多已毁严重。福兴楼前有粘田小学,并有两株大榕树,榕树下有一个伯公庙;楼后侧山坡上,有一间庙宇,庙中奉祀有普宁客家常见的神祇:昊天金阙玉皇大帝、慈悲娘娘、协天大帝、普庵祖师、蛇岳公王、三山国王、天师老爷、天皇老师、龙神老爷、天地父母、福德老爷等。
往粘田西南方向的山坡路上走去,不远处的山窝中,有一处聚落,是蕉窝自然村的范围,当中有一个寨围,坐西朝东偏北,同样后有山丘,前有阳埕、池塘。寨内是这一座三间二进式的祠堂登云祖祠,据介绍,该祠是2003年重建,为房氏十世祖云星公之专祠。在粘田村的东南侧大概500米外,有一片叫松柏排聚落,即由几个排屋组成。此外,还有一座福云庙。
再往前1千米,就是我的出生地洋济肚村,位于粘田村北侧一公里外山窝中。相传洋济肚村原先无人居住,是蕉窝房奕宽公太牧羊时发现此处山清水秀,便带子孙迁徙过来定居落户,此处原名是凤竹田,因公太是牧羊过来后改名为洋济肚。继房宽公后,又有房喜公、房文英公、房张训公等8代,一代40年,共有320年的历史。听闻房宽公是国子监恩进士(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员,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庙。恩进士是指皇帝特加考取得进士及第。)

村落,尤其是山区的小村落,大多是由一个或多个村民聚居而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如今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们逐渐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离开过去世代聚居的村落,走进集镇、走进城市······

昔日,四世同堂、人丁兴旺、炊烟袅袅、牛羊满圈、鸡鸣狗叫的家园景象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残垣断瓦、满目蒿草、缺乏生机的萧条景象·······

用泥做的土墙经受多年风雨的摧残已坍塌,父辈们都已进城打工或迁移各处,老人们大多已入土为安,只剩下这老屋,见证着这几代人的兴盛凋敝·····

风吹开枯叶抖落了空巢,掉在了灰土淤积的庭前。

此景正应了陆游梅花绝句:“闻道梅花圻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为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这是村落中保存稍好的青石堆砌的宅院,朱红色的大门已不知何时倒塌下来,虽然风吹过会发出吱吱呀呀的响声,虽然对联上沾满油烟灰尘,但是老家的门却根植于老一代人的记忆深处,永不褪色。

二十世纪末,村里人全都迁走了。由于年久失修,臼杵早已不在,只剩下踏对翘木质的横杆静静地匍匐在石臼里。
有人说石臼和水井是人类定居点的标志。在电普及以前,人们的谷物主要以这种生产工具加工成食品。现在,石臼完成了历史使命,成为人们怀旧的对象。
爷爷那时代,还是一个标准的农耕时代,田里地里都要两季作物,养的猪狗鸡鸭都是要用谷米青菜之类的来喂养,所以那时候的农人都很忙,忙着打理田地,忙着种菜,忙着上山砍柴割草,忙忙忙,唯有下雨天才勉强够歇一歇,但也没得歇,在家有在家的活,砻谷舂米,那是相当苦的活儿。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送树颠。”这是古诗里的村落;而现实中,却是另一幅场景:村里立着最后一座房子,荒凉得像世界的最后一家。

岁月依旧一双洞悉的眼,授以青春鲜活肢体奔跑,倾余生成全个情深不寿。随着时间的流淌,每一座村落终会老去,它在等我们靠近它,倾听它,一如往昔那戏台上咿咿呀呀诉说古老故事的戏子。

中国的古村落,孕育了文化,承载了乡情,但这些承载厚重历史的村落却在悄悄消失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在2015年三月间告诉了大陆新闻界,(2000年全国有360万个古村落,2010年是270万个,10年就消失了90万个,现在的自然村只有200万个左右。)不仅如此,有的古村经年历久,多已破败,重修无力;而洋济肚这个自然村落的消失就是一个典范,我们这代人能做的就是记载曾经存在却已消失的村落,帮助正在消失的村落,希望尽我们最大的努力,留住这些古村落,留住传统文化。

根据洋济肚村后代人口述记录,如有出入,欢迎发消息告知,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