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

作者: 爱文者小诸葛 | 来源:发表于2020-03-05 03:41 被阅读0次

麻风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病变的地方在皮肤和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神经粗大,严重者甚至肢端残废。

麻风病在世界上流行很广,而在我国主要流行在广东、广西、四川、云南以及青海等省、自治区。建国后由于积极防治,已得到有效的控制,发病率有明显下降。

麻风病人是麻风杆菌的天然宿主。麻风杆菌在病人体内分布比较广泛,主要见于皮肤、黏膜、周围神经、淋巴结、肝脾等网状内皮系统某些细胞内。在皮肤主要分布于神经末梢、巨噬细胞、平滑肌、毛带及血管壁等处。在黏膜甚为常见。此外骨髓、睾丸、肾上腺、眼前半部等处也是麻风杆菌容易侵犯和存在的部位,周围血液及横纹肌中也能发现少量的麻风杆菌。麻风杆菌主要通过破溃的皮肤和黏膜排出体外,其他在乳汁、泪液、精液及阴道分泌物中,也有麻风杆菌,但该细菌的数量很少。

麻风病的传染源是未经治疗的麻风病人,其中多菌型患者皮肤黏膜含有大量麻风杆菌,是最重要的传染源。传染方式是接触传染(包括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

麻风病直接接触感染:通过含有麻风杆菌的皮肤或黏膜损害与有破损的健康人皮肤或黏膜的接触所致,接触的密切程度与感染发病有关,这是传统认为麻风传播的重要方式。目前认为带菌者咳嗽和喷嚏时的飞沫和悬滴通过健康人的上呼吸道黏膜进入人体,是麻风杆菌传播的主要途径。

麻风病间接接触感染:这种方式是健康者与传染性麻风患者经过一定的传播媒介而受到传染。例如接触传染患者用过的衣物、被褥、手巾、食具等。间接接触传染的可能性很小。

但需要指出的是:机体的抵抗力无疑是在传染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麻风杆菌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发病后的过程和表现,主要取决于被感染者的抵抗力、也就是机体的免疫状态。近年来不少人认为,麻风病也和其他许多传染病一样,存在有亚临床感染,绝大多数接触者在感染后建立了对麻风菌特异性免疫力,以亚临床感染的方式而终止感染。

麻风杆菌侵入机体后,一般认为潜伏期平均为2至5年,短者数月,长者超过十年。在典型症状开始之前,有的往往有全身不适,肌肉和关节酸痛,四肢感觉异常等全身前躯症状。免疫力较强者,向结核样型麻风一端发展,免疫力低下或缺陷者,向瘤型一端发展。根据不同情况的麻风病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以及它们的特点如下:

1、结核样型麻风:本型病人的免疫力较强,麻风杆菌被局限于皮肤和神经。皮肤损害有斑疹和斑块,数目常一、二块,边缘整齐、清楚、有浅感觉障碍,分布不对称,损害处毳毛脱落,为很重要的特征。斑疹颜色有浅色和淡红色,表面常无鳞屑。斑块的颜色常为暗红色,轮廓清楚,损害的附近可摸到粗大的皮神经。有时损害附近的淋巴结肿大。头发、眉毛一般不脱落,好发于四肢、面部、臀部,除头皮,腹股沟,腋窝外,其他部位均可出现。

2、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本型发生与结核样型相似,为斑疹和斑块,颜色淡红、紫红或褐黄,部分边界整齐清楚,有的斑块中央出现“空白区”或“打洞区”,形成内外边缘都清楚的环状损害,洞区以内的皮肤似乎正常。损害表面大多光滑,有的上附少许鳞屑。损害数目多发,大小不一,有的散在,以躯干、四肢、面部为多,分布较广泛,但不对称。除面部外,一般皮损浅感觉障碍明显,但较TT轻而稍迟。除非局部有皮损,头发、眉睫一般不脱落。神经受累粗大而不对称,不如TT粗硬而不规则。黏膜、淋巴结、睾丸、眼及内脏受累较少而轻。

3、中间界线类麻风:本型皮损的特点为多形性和多色性。疹型有斑疹、斑块、浸润等。颜色有葡萄酒色、枯黄色、棕黄色、红色、棕褐色等。有时在一块皮损上呈现两种颜色。边缘部分清楚,部分不清楚。损害的形态有带状、蛇行状或不规则形,若为条片状,则一侧清楚,一侧浸润不清。若为斑块,中央有“打洞区”,其内环清楚高起,渐向外体面斜,外缘浸润而不清,呈倒碟状外观。有的损害呈红白的环状或多环状,形似靶子或徽章,称为“靶形斑”“徽章样斑”。有的病人面部皮损呈展翅的蝙蝠状,颜色灰褐,称为“蝙蝠状面孔”。常见一个病人不同部位的皮肤上存在似瘤型和结核样型的损害。有时可见到“卫星状”损害。有的病人在肘、膝的伸面和髋部可风由结节组成的厚垫状块片。损害表面滑、触之较软。损害数目较多,大小不一,分布广泛,多不对称。神经受损后,轻度麻木,比结核样型轻,比瘤型重,中度粗大,质较软,较均匀。眉睫稀疏脱落,常不对称。黏膜、淋巴结、眼、睾丸及内脏可以受累。

4瘤型麻风:本型病人对麻风杆菌缺乏免疫力,麻风杆菌经淋巴、血液散布全身。因此组织器官受侵的范围比较广泛。皮肤损害的特点是数目多,分布广泛而对称,边缘模糊不清,倾向融合,表面油腻光滑。皮肤的颜色除浅色斑外,大多由红色向红黄色、棕黄色发展。感觉障碍很轻。在较早期就有眉睫毛稀落的表现,先由眉的外侧开始脱落,以后睫毛也稀落,这是瘤型麻风的一个临床特点。麻风杆菌检查强阳性,皮肤损害有斑疹、浸润、结节及弥漫性损害等。早期斑状损害分布于全身各状,以面部、胸部、背部多见,颜色淡红色或浅色,边界不清,须在良好的光线下仔细检视,方可辩认。稍晚,除斑损继续增多外,陆续形成浅在性、弥漫性润和结节。在面部由于浸润弥漫增厚,外观轻度肿胀,眉睫常有脱落。四肢伸侧、肩、背、臀部、阴囊等处有多数大小不等的结节。神经干虽然受累,但感觉障碍较轻,表现较晚。神经干轻度粗大,对称而软,到晚期也可出现肌肉萎缩、畸形和残废。鼻黏膜损害出现较早,先充血肿胀,以后随着病情加重,发生结节、浸润和溃疡。严重者可有鼻中隔穿孔,当鼻梁塌陷即见鞍鼻。淋巴结在早期即已受累,轻度肿大,往往不为人们所注意,到中晚期则肿大明显,并有触痛。睾丸受累,先肿大后萎缩,并有触痛,出现乳房肿大等。眼部受累,可发生结膜炎、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等。内脏组织器官也同时受累。

5、界线类偏瘤型麻风:本型皮肤损害有斑疹、丘疹、结节、斑块和弥漫性浸润等。损害大多似瘤型损害,数目较多,形态较小,边界不清,表面光亮,颜色为红或桔红色。分布较广泛,有对称的倾向。损害内的感觉障碍较轻,出现较迟。有的损害较大,中央呈“打洞区”,内缘清楚,外界浸润模糊。眉、睫、发可以脱落,常不对称。在晚期,面部的深在性弥漫性浸润也可形成“狮面”。中晚期病人黏膜充血、浸润、肿胀、淋巴结和睾丸肿大有触痛。神经受累倾向多发双侧性,较均匀一致,触之较软,畸形出现较晚且不完全对称。

6、早期麻风:本类为麻风的早期表现,是原发的,未列入五级分类中,性质不稳定,可自行消退或向其他类型转变,可自愈。皮损单纯,上有淡红斑或浅色斑,表面平无浸润,不萎缩。毳毛可脱落。皮损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清楚或部分不清楚,分布不对称,皮损可有轻度感觉障碍。一般无神经损害。毛发一般不脱落。一般不累及内脏。查菌多为阴性。麻风菌素试验可为阳性也可为阴性。细胞免疫功能试验有的正常或接近正常,有的明显缺陷。麻风菌素试验阳性,细胞免疫功能试验正常者预后良好。其发展有的可以自愈,有的向其他类型演变。

麻风病一般情况下很难自己察觉,不过可以每年去医院进行一次体格检查,一般情况下的例行体格检查是可以检查出来麻风病,但是如果要跟细致的检查需要进行针对麻风杆菌的详细检查。

如果检查出来麻风病的一些可以症状,就需要立刻就医,需要隔离,早期、及时、足量、足程、规则治疗,可使健康恢复较快,减少畸形残废及出现复发。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目前对于麻风病来说没有相关的疫苗可以使用,但是对于麻风病来说绝大多数人对麻风杆菌有特异性免疫力,只有少数人才会发病。不过即使绝大多数人对于麻风杆菌有免疫作用,但是我们还是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相关文章

  • 大医马海德

    对于令人生畏的麻风病,马海德根据中国国情,将麻风病传统的住院隔离治疗办法改变为社会防治,并把国外治疗麻风病的新技术...

  • 《岛》:是放逐之地,还是寻回之所?

    【麻风病】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人体的皮肤、粘膜和周围神经。未经治疗过的麻风病人是唯一...

  • 用温暖治愈的笔触,照见命运的残酷与生活的温情

    在20世纪50年代麻风病高发期,由于医疗技术限制,尚无可以治愈麻风病的药物,麻风病造成大量患者肢体、面部和眼睛不同...

  • 麻风病

    麻风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病变的地方在皮肤和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神...

  • 麻风病

    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有几个片段描述了小说临近结尾时男主角斯特里克兰德逐渐患上麻风病的情景。 片段1 “在镜子里照...

  • 一周年:你需要怎样的突破?

    亲爱的战友们,对于麻风病,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已经很少耳闻,当你听到“麻风病”这个词时,是怎样的感觉?躲开,传染病,隔...

  • 维多利亚.希斯洛普《岛》读书笔记

    身为医疗技术如此发达的21世纪的人们,大家对麻风病这个古老的疾病有所了解吗? 麻风病是一种困扰全世...

  • 麻风病人

    几天前收工后经过地下通道,看见一位麻风病人坐在楼梯口乞讨。他耳边生着很多很大的肉瘤,双脚,双手严重溃烂,手指和脚趾...

  • 麻风病人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句话:孤独是21世纪的麻风病。 每次家教回来,一个人走在空荡的路上,会有一种孤独的畅快感。这种畅快...

  • 无法抑制的眼泪里,我的灵魂得到了洗礼 读《隐居者》

    《隐居者》这是一本独特的书,作者所写的是一群“麻风病”人的特殊群体。随着科技医疗的发达进步,麻风病将成为历史。幸好...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麻风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yldl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