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庸并不比成功差,悲观也不比乐观差,消极更不比积极差。它们都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乐观是希望,悲观是审慎。真正乐观的人很难理解为什么会有悲观的想法,真正悲观的人也很难理解如何去乐观的面对一切。
《理性乐观派》中列举了很多人们的普遍悲观主义情境,例如饥荒、全球变暖、酸雨等等,而类似的担忧和悲观情绪不胜枚举,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你看,你这么悲观的面对一切,而实际情况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悲观,所以这种集体悲观主义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通常是说了一句话或是表达了一个观点,就很容易爱上它,然后不遗余力的去证明,而你的证明恰恰是根据结论去寻找证据,从而让观点表达起来逻辑严谨,且是一个充满论证的理性观点。但理性的思考应该是站在反面看正面。
没有思虑,何来行动。如何可知今天的美好不是昨天的悲观演化而来,正因为对于全球变暖的担忧,我们开始关注气候、关注环境、世界携手同心;正因为酸雨,人们才知道硫化气体排放对于生态的危害,进而做出积极的应对;正因为基于对雾霾的担忧,我们才开始大范围的节能减排,把环境治理提升到国家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正因为基于对能源枯竭的悲观论调,人们才会积极的投身到新能源的广阔市场。也许今天看到的美好,都是昨天不堪的回首。
我们在描述一件事物时常常采取非黑即白的态度,乐观和悲观也许并非对立,而是相生相伴、互为相辅。
感情是依照一个人获取目标所必要的方向和程度而成长和发展的。焦虑或勇气、愉悦或悲哀,都会和他的生活方式协同一致,且合乎人们的期望。用悲哀来表达其优越感目标的人,并不会因为其目标的达成而感到快活或满足。他只有在不幸的时候才会快乐,一个对人群患有恐惧症的人,当他留在家里,或只是一个人时,他的焦虑感才会消失。所以对于悲观者而言,乐观并不一定让他们心安理得。站在自己的世界里看问题,永远都是对的。有一句经典的描述钻石的流行语,相信大家都听过:价值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也许就是我们对于钻石价值的共识,共识让一切变得理所应当,但是事物一直在变化,不同的境况,有不同的共识,100年前的钻石也许并非像现在这般受人欢迎。悲观的世界里,乐观毫无意义;乐观的世界里,悲观从不被认可和接纳。
有位父亲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乐观的,因此,每当孩子悲观的时候,父亲就会说,你为什么不能乐观一点呢?这种意识层面的积极期待,可能会有作用,但远远不如潜意识层面的负面期待影响大。对孩子来说,他发现自己总是在悲观的时候被父亲注意到,而且父亲总是在贬低他,所以他接受到的期待是,我是不被喜欢的,我是差劲的,于是就很难乐观。
这个父亲其实就是我们大多数。乐观并非耳提面命、时常挂在嘴边,真正的乐观应该能走入悲观,拥抱完整的自己,同时宽谅悲观的他人。
一个人之所以会用所谓悲观或是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很大程度上是对一件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不同,只有真正深入了解,你才会有信心,我们的悲观和乐观也才更有依据。因为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蕴含着对世界的看法和自我理解。
真正乐观的人不会将悲观看作不好,真正悲观的人也不会看到乐观的光芒。人生本来就是断臂的维纳斯,能全然的接纳自己不逃避,并勇敢地在黑暗和光明中来去自如,才是自我更好进化的开始。
网友评论
最近也有个困惑,虽然能认识这个问题,但在面对这两种情况冲突时,已经站在对方立场想问题,对方咬定不改,而此时我又不得不解决这个问题该怎么办?我自己也苦于思考寻找办法,也希望您能不吝分享你的思想。
另外你的分享又引起我有两点思考:一是需要换位思考的时候,虽不能一概而论,但多半是立场有差异、情绪有起伏,你推荐的非暴力沟通正是解决此种情形的好方法,能够正确反映对方的情感对解决问题非常关键,我在这方面是弱项,正好利用你推荐的书再好好学习;二是情绪管理很重要,我需要有更好的认知,而不是我认为的就是世界的全部,认知到方能接纳,接纳后便容易换位思考,之后带给自己的是成长。
1、“已经站在对方立场想问题,对方咬定不改”能看出您的核心诉求是改变对方。如果带着对立的情绪和固有的观点去换位思考,其实不一定能真正理解对方,就像您说得,您一直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期望对方去改正,那么这种状态下的换位思考可能不一定达到预期的效果。换位思考应该是不带情绪和主观意念的审视,理解对方的处境和核心诉求。现实生活中,能有意识地换位思考本来就很少,所以还是很欣赏您能做到这一点,过程中我们再一起慢慢调整。
2、刚才咱们说了换位思考,其实在实际沟通过程中,解决潜在冲突问题时,核心是让对方感到真诚和理解,先解决情绪问题,然后才是问题本身,情绪中处理问题适得其反。这里与您分享两本书,《非暴力沟通》和《关键对话》,这两本书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具体方法帮助我们解决生活工作上很多的沟通和分歧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两性关系中,夫妻吵架在所难免,想通过吵架让对方听你的其实是很困难的,即所谓的情绪中处理问题。待几天后,找一个愉悦的氛围,说几句暖心话,之前看似难以调和的问题,也许瞬间就能解决。
3、最后跟您分享一段我特别喜欢的话:
心灵的安顿和自由是人人渴望的,但是,我们在追求这安顿和自由的过程中,往往被自身的矛盾所限制。缺乏对自己和世界的了解,令我们总是处在困惑和焦虑之中。承认我们自己的局限、缺憾和矛盾,视角就会宽旷,所以理解、宽容、悲悯。
最后插一句:你遇到的问题,其实也是我的问题,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