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我并未虚度,我写完了暑假作业,看完了四十六集的《小欢喜》,更重要的是,感受了费孝通对乡土中国结构的独特理解。 先来谈一下作者费孝通,9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对乡土结构有着深刻的理解,并在从事着有关社会的工作,《乡土中国》 是费孝通先生在社区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社会结构的著作,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年,权利结构,社会规划,社会变迁等各方面解析了中国乡土社会结构 及本色。 费孝通先生开篇便指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用现在潮流的说法,中国是充满“土”味的。这个“土”在许多人眼里是贬义词,是指这个社会较为落后,无法跟上整个世界的发展。费孝通先生则不然,他认为土即泥土,是中国人民赖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一样物资,而与土地有直接联系的乡村人,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然而,中国进入近现代,工商业繁荣,人们为求发展,择地而居,加之过去几代人的繁殖导致的人口增加,从而产生的“蒲公英”式繁衍,基层人口不断流动,人们对土地的依赖性逐渐减弱。这么一来,中国的“土”味似乎减弱了不少,但是同样的,曾经乡土人所具有的踏实、传承、热情、信任、归根等品质也在逐渐减少。 在该书中,作者把乡土中国看作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的一种特具体系,支配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中国的事实来说明乡土社会的特性。 作为一名学生,要写出深刻的体会、以社会学的视角分析问题有一些难度,加之随着社会的发展,乡土社会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所以在读《乡土中国》时难免会遇到一些自己不理解甚至是完全不懂的文段,最难理解的就是差序格局。虽然写的读后感只是一些皮毛,但这本书确实让自己受益匪浅,它描述的乡土社会与我们生活的地方有类似的地方,更多地还是不同,所以是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