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30日 星期六 晴
早读富曼诺夫的《札记•书信》,其言:“要写得让人看得懂”,对我颇有启发。
日后作文,当牢记:“文以纪实,浮文所在必删;言贵从心,巧言由来当禁”的古训,力求文风朴实,文字简练,所作皆自心中出,莫学浮人故弄玄。
上午继续翻捡图书,抹拭书橱。素喜绿色不爱花,皆因花置于室内容易谢,而绿箩绿宝遇冬不凋,常年绿意盎然,置于书橱、书桌、窗台皆宜。
下午三点,乘班车往丁坎。9公里的行程,收费3元,十余分钟即到,来去方便。
下车后,太阳很猛,我赶快戴上斗笠。虽然穿着整洁,这斗笠往头上一戴,我也是那“种田何管苦与辛”的田舍翁了。
近来天气变化无常,时晴时雨,要是在谷场上晒谷,晒花生芝麻,骤雨突至,收都无赢,非急得人如热锅上的蚂蚁不可。
遥想当年,在乡村务农,夏收时节,谷场上每有老农伫立,展眼望云,云开即呼晒谷。乌云一旦聚集,向这边飘来,急呼收谷。细加观察,考量,也不失为乡村的一道风景。
出门戴一顶竹笠,既可防晒,又可防雨,何乐而不为?这竹笠还是我那次去乐民城旅行时,花20元买的。
乡居多年,农民朴实的性格,务实精神,勤俭之德,助人之乐,对我多有影响,至今未曾淡忘。
回城定居40年,乡村情怀,始终不变,几乎每月下乡访友,或独往陌生的村庄,与老农相语,问其稼穑。
无论是在田间、果园、村内,每遇农人,无论男女老少,只要我先开口打声招呼,聊上几句,无不熟稔,热情待我。
如今的乡村,小孩从三岁起,无不送往乡镇幼儿园接受幼教,到了入学年龄,则上城读书,那种“牧童吹笛和衣浴”的情景,是再也看不到了。不过,“野鸭惊人起,村鸡上树啼”的情景,倒还常见。
丁坎一带,行政管理上属内塘村委会,以遂海公路为界,分东村西村,自然还有新兴等多条村庄,皆为鹤地水库移民,罗姓居多。
我先沿着一条牛车路,踩着红土路面往西走。村边翠竹摇曳,欸乃有声,有鸟雀跃其间,啁啾不已。路边一层新建的框架结构楼,支撑尚新,就缠绕了青藤,可见红土地上的植物,何其粗生。再往西,就是如绿波荡漾般一望无际的甘蔗林了,却不见一个人影。
我回头往村里走,刚入村口,犬吠之声骤起。我无所惧,大胆往前走,因为我知道如今的狗,都是被主人用铁链捆绑在树下,只准它吠,不准它追逐嘶咬伤人的。
我的天哪,我大意了!村内不见一个人影,一条大黄狗却如旋风似的远远就猛扑将过来,情急中我摘笠当盾,拾石为矢,那狗见我有石在手,汪汪狂,吠几声,也就退回去了。有惊无险,我横过公路,进了东村。
我原有表亲在东村,时有来往,对这村最为熟悉。如今表亲举家在湛江经商、生活,铁将军把门,来此我已无屋可进,便直奔村南水塘,想照几张野鸭戏水图。
令我惊异的是,塘边的空旷处,已建起一栋两层小楼。数亩水塘,堤坝用麻石筑起,数千只小鹅,或浮游水中,或栖于塘边。只有4只大鹅,引颈高歌。
我伫立塘边,四处观察,拍照。北岸塘基,是香蕉地,间有翠竹,如弯弓状罩塘,有倒影在绿水中。西南面是一排简陋的鹅舍。
我边看边拍照,不料那小楼前一头雪白的老农,竟认出了我。他朗笑起来,向我招呼道:“表叔,过来坐呀!”
我赶快应了一声,走到小楼门前的荫棚下。一个少妇正在开机铡草,对我笑笑,关了电,从屋里提了一张椅子出来,招呼我坐下后,她又忙着开机铡起草来。
那老农则拿出一小筐黄皮果,招呼我吃。我这时才想起,今天下午出来,竟忘记带茶水,真有点渴了。几粒黄皮果进嘴一嚼,满口生津,暑气顿消。
这时一个中年汉子,从屋里出来,同我打了声招呼,到侧边的小房,扛了两包饲料出来,倒进十数个塑料桶中,铲起铡碎的草,一起拌匀,便提过去喂鹅。
老农则陪我到鹅群中拍照。我说:“要是这鹅大了,拍起来更靓。”
那中年汉子道:“再过70天,这鹅就长大了。”
我说:“那过段时间,我再来。”
“好呀!”那汉子一边说,一边提着饲料往东边的鹅群走去。
拍了照片,我和他们打过招呼,便到公路边候车,回了椹城。
雁韧日记(6)
网友评论
日后作文,当牢记:“文以纪实,浮文所在必删;言贵从心,巧言由来当禁”的古训,力求文风朴实,文字简练,所作皆自心中出,莫学浮人故弄玄。
吴老师这两自然段对我有所启迪,待有空时在简书上谈谈这个话题,谢谢你,祝写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