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
我需要的是靠谱的工作,和写日记。
因为缺乏交流,所以需要用文字与读者碰撞思维的火花,然后引起我的思考,继续生活,继续写日记。
最近在看心理学的书,然后也没有忘记学习其他的,可是我发现自己似乎被知识搞昏头了,好像完全沉浸在了知识中。我总想着某句话,某个理论,某个单词,总想着接下来要做什么,是否在有节奏有计划地生活,是否在做真实的自己……
我似乎产生了有点虚幻的感觉,生活好像有点不真实。心理学可能给我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还有写作的人是不是都容易沉浸在文字中,自我自我陶醉,进而迷失自我?
我可能是一个人待太久了,可能需要有人陪我聊聊,我需要建议。不能总是一个人待着,一个人待久了会出问题的!
可是我还是想对自己说一句:“没关系,不要害怕,不要着急,我们慢慢来。”
由“两瓶牛奶”引发的思考(三)写的文章,从来不发朋友圈,因为父母以及亲戚朋友们都对我有刻板印象,都还以为我是多么爱学习,都觉得我瘦,都叫我长身体,我在这样的环境下压的喘不过气来,就像在海洋里努力伸出双手在水面挣扎,身体却在一点一点向下沉。
有时候很想与他们分享生活,可是我知道他们的反应会是怎样,并且那不是我需要的。我们总是把自己的意识和认知投射在别人身上,却很少甚至从来没有去倾听对方的心声,从来没有去感受对方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我们或许在为对方付出,却是在以自己的方式付出,我们希望对方快乐,却很少去思考对方表现出是真的快乐,还是被我们要求的快乐。
父母总说对我们没什么要求,只希望我们健康快乐。可是都说了没有要求,又怎么还要求我们健康快乐呢?人都有悲伤的情绪,我们需要允许它们的存在。就像感受到疼痛教会我们避免危险一样,悲伤的情绪也不是全都是坏的。
由“两瓶牛奶”引发的思考(三)08. 做真实的自己
在种种有形无形的控制和要求下,我开始尝试着独立,尝试着寻找自己,做真实的自己,却发现自己根本就做不好真实的自己。因为被影响太久了,我也习惯了自己要求自己一定要做到某些事情。
我要求自己每天要练习口语,学习日语,看书,写作,当然,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每天都做到了,但是我还是在这样要求自己。因为这样让我觉得很安全。
而生活中的大部分人也跟我一样,不断地被要求,被社会道德要求,被他人要求,被自己要求,做着大家认为正确合理的事情,而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这就是一种正常的生活。或许生活就是在寻求一种安全感吧。
我只能跟自己说话,跟书中的作者交流,却没有得到周围人的理性的建议。其中一部分原因出在我己身上,我没有跟他们沟通表达自己的需求。
可是我们也需要明白,人家都很忙,你不说,谁知道呢?谁又有闲心来猜你的心思呢?更何况,即使你说了,别人也未必有时间来思考你的人生。
所以家人朋友就变得格外重要了,这也是亲密关系存在的意义吧,在给予我们爱和帮助的同时,与我们建立感情上的联系,以至于我们的精神世界不那么匮乏。
因为我们自身的能量,知识,兴趣爱好,各种被我们当作情感支持的东西,实体或虚体,并不会每一次都可以支撑陪伴我们度过心里的坎。
而写日记,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是自我疏通,自我开导,我们把所有外在的不好或者糟糕都内化了。的确,写作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治愈我们的内心,可是我们也需要一些有智慧的人站在理性客观的角度给我们提供建议。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很难做到每一次都正确,我们也许某一次就误判了自己。
生活秩序打乱了,我就会觉得不安,会写日记,会反思,可是这只是在自助,自己如果能够很顺利很愉快地让自己感觉好起来,当然很棒,可是我们并不能每一次都可以“自助成功”,我们仍旧需要有智慧的人的指引。
未来迷茫不可期,其实对于现在的我都不是特别重要,我更想要的是,一个确定的当下。如果连眼前自己在做什么,将要做什么都不敢肯定的话,那内心该有多么慌张和惶恐。
我们的每一个今天都是整个人生的缩影,人生就是由一点一滴的生活片段,每一个或晴或雨的日子组成。如果今天都过不好,还有必要去思考整个人生吗?
总有一些时候,觉得心中特别飘渺,思绪在游离,也不知道该相信自己还是听从他人,是不是心理学看多了,反倒失去了“正常生活”的能力?我觉得吧,也许只是想多了。
思考是好事情,可是胡思乱想过头了,影响正常思维和生活了,就有问题了。学心理学的人真是伟大,他们在了解自己,为自己解套的同时还要帮助治愈他人,这该需要多辛苦的修行啊。
由“两瓶牛奶”引发的思考(三)09. 提炼总结
才疏学浅,文字功底不够,只能简要提炼几点生活建议,提醒自己,如果能够帮助到别人当然更好。
1. 不要熬夜。
熬夜会多发生很多事情,因为如果睡着了,就不会发生我们醒着的时候那些不希望发生的事情。所以正常作息,不要熬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我们避免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
2. 列清单。
写下自己要做的事情,或者已经做过的事情,这样可以让我们对自己的时间有掌控感,知道它们都去哪儿了。
3. 遵守规则。
按照清单上的去做,在完成任务的前提下不要过度超额,最好是复习巩固,不要贪多。做得过多就会影响效果,会产生厌倦,会内耗心力。
4. 交叉阅读。
不要在很长一段时间阅读单一领域的书籍,会走火入魔,被麻痹思想。心情不好了就看看心理学,比如《自我成长的力量》; 心情愉快时就看看智慧学,比如《穷查理宝典》; 受挫沮丧时就看看励志学,比如《跃迁》。
5. 寻求帮助。
除了自己跟自己交流之外,还要与值得信任的人沟通,倾听他人的看法,收集多方面的建议,一味地自我疏通很容易自我陶醉。
6. 谦虚平静。
有点小收获,小成就,高兴一下可以,自我鼓励一下也可以,但是千万不要觉得自己已经很厉害了,甚至那点小成就,也只是我们自以为是的小成就。终身学习,永远不会错。
没做好,没关系,这一次可以用心理学来安慰自己,但是下一次,不可以。
我们之所以会烦恼,会感觉糟糕,是因为我们放大了事情的影响。走在夜里,如果抬头看看天空,感受一下浩瀚银河,或许一切都会通透很多。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人生,除了生死,都是小事。天不会塌,生活处处皆小事。
由“两瓶牛奶”引发的思考(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