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时间的培训课程,通过沙盘去系统化的感受了变革的过程。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不同职位、不同背景的管理者在看待问题时候的差异点。
说实话,每个独立的项目每天都在经历各种不同程度的变革。只不过涉及到的变革程度和产生的影响不同,这当中涉及到的技巧和逻辑是一脉相承的。
整个项目结束后,我想能够去马上推动应用的有这么几个点:
a、更多用感性的方式去描述问题和影响他人的观点。
无论是影片素材中的糖(5年摄入)、食物(1周摄入的垃圾食品)还是手套,都没有通过理性的数字和分析去影响人。而是通过更具冲击力、鼓动性、更直白的方式让用户感知到问题的严重性。
如果希望推动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抛出行政关系上的强压,更重要的实际上应该是感染力,更多走心的去推动问题,而不是一上来就走脑。
毕竟,故事比报告、图表都更具有传播性。
b、善于发掘和利用好自己的非正式关系。
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团队讨论的过程中,大家不约而同的发现自己在中午吃饭这个场景上普遍是孤独的,大家或者因为开会太晚只能自己吃饭,或者因为其他角色都不会主动来约自己,所以选择自己去吃饭。
这当中除了有管理风格的差异外,更重要的实际是管理者很容易不接地气。行政关系的差异,保持跟下属之间的距离,这都是管理的结构性问题。只是对于管理者而言,不能永远都通过正式的行政关系去推动项目。如果只是开个会、分配工作,就等着开花结果,那管理交给项目经理就可以了,根本不要所谓的业务负责人。
为了确保项目能够高质量的被完成,管理者要通过各种正式非正式的手段去了解团队内部的核心人物,通过他们去了解执行中的问题,再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毕竟,很多话基层是不会跟你说的,你所代表的总是那个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的老板。
c、要扩大影响力,核心不能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看问题。
在推动变革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带来的开场白是“现在整个市场的情况已经非常差了,如果现在还不思考新的发展路径,我们公司离挂已经不远了。” “百度已经在这样做了,如果我们再不跟进,后面就没有我们什么事情了。”实际上,执行层在听到这样的表述时能够感受的就是老板很紧张,跟进新业务又要冷启动,现有的业务都没做好又想着开拓新业务,所以老板是SB么...
如果换一种方式去帮助你希望影响的人考虑问题,结果可能就完全不同了。比如“百度现在是这样做,我觉得我们可以考虑跟进,这个新业务推动能够帮助运营团队积累更多经验、能够让产品团队有机会花最少成本去判断是否深入跟进、能够让开发团队使用新的技术框架...”。
我们可以去考虑对个人的价值、对团队的价值、对用户的价值、对企业的价值、对社会的价值,唯独不要把视角放在自己身上。这是非常有洞见的观点,仔细回忆一下,大多时候我们难道不就是从自己角度去推动项目么?有真正想过中层么?有真正考虑过基层么?
当然,课程里面说了很多的工具和方法,比如24套技巧。在相对简单的互联网公司,我个人感觉熟练掌握基础和进阶就差不多了。
2天的课程中,除了核心内容外,还有一些引发的碎片思考:
关于紧迫感
一直以来我更多的都是在中层宣贯紧迫感,事情本身的严重性不难理解。但紧迫感配套的是解决方案,如果光有紧迫感,但没有解决方案,那就是绝望。如果没有想明白解决方案,就直接放出去到基层感受紧迫感,那就是比绝望还可怕的死寂。而且微软、华为、百度、海尔,是属于居安思危。但我们面临的可能只有危,所以也不能生搬硬套。
关于愿景
除了按照不同对象以及具象化的方式去描述愿景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周期性的活动去刺激强化愿景,通过设置更多机会让大家参与到愿景的制定过程中去,争取到大家的认同。好的愿景要拆分成计划,每完成一个里程碑就是对团队愿景的一次强化。
简单规整了一下,算是给自己做的总结。2-3个月后,再看看自己做到了多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