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我,认为书信只是一种形式主义,但当亲身经历后,才发现它是治疗心灵的良药。
书信,对大家应该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但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书信逐渐地被取代,转眼而来的是令人惊叹的科学技术。的确,我承认,科技的飞速发展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同样是想说的话,过去需要几天才能够听到,现在只要通过手机就可以听到。这是对于我们这个年代的人的认同,如果回到奶奶爷爷生活的那个年代,写信无疑是最好的方式。
最近几天,在家看了龙应台和安德烈合著的《亲爱的安德烈》,合上书之后,看着窗外的夕阳渐渐地接近地平线,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里面的36封家书,是两代人的思想碰撞,是两国人不同的文化差异,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在文章的最后,龙应台说“我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我躺在床上,任由落日的余晖洒在我的脸上,微风吹动着窗外的柳枝,鸟儿在枝头欢快地唱着歌,回想着往事的一幕一幕,竟忍不住的流下了眼泪。
刚上大学时,爷爷就再三嘱咐我每过一个月,都向家里寄一封信回来,汇报一下自己的情况。一开始的时候我保持着这种习惯,什么事情都经不过时间的摧残,由于在学校太忙(其实是太懒),坚持了一个学期之后,就不在写信了。每次回到家,我都害怕爷爷会提及此事,意外的是,他都没问。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不往家里寄信了。但是爷爷的每一封回信,我都会收藏起来。
已经差不多有一年没有翻开陈旧的信看一看了,都忘了放到哪儿了。翻箱倒柜之后,终于在一个精致的小木盒里找到了。我两只手托起这个盒子,轻轻地把它放到桌子上,擦去表面的灰尘,感觉就像是在朝拜神灵时的那样神圣庄严。打开盒子,里面散发出一种奇妙的味道,拿出一叠叠泛黄的纸张,里面的字迹有的已经模糊的看不清楚。突然,一阵风吹来,手中的书信散落一地,我赶忙去捡,风一直吹着,树叶沙沙作响,这个时候的我,显得是多么地渺小。收拾完后,坐在床边一页一页的读着,感觉往事立刻就浮现了我的面前,有失落,有高兴,有焦虑,有忧愁。初看不知信中意,再读已是信中人。时隔一年后,再次读到时,感觉以前的问题都看开了,有些话语理解的更加深刻了,更懂得了书信的力量。
开学之后,就进入大三了,可以写信的时光已经不多了。在接下来的大学生活中,我会把它捡起来,像呵护小树一样呵护它,直到长成参天大树。等到年过半百时,回首这颗苍天大树,每一个树枝上都是智慧的结晶,都是往事的回忆。你坐在躺椅上,看着这硕果累累的成果,微笑着流下了眼泪。
日后的人生旅程,当然还是要漂萍离散,人生哪有永恒的厮守?但是三年的书信漂流,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满怀,我还奢求什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