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才气过人、器量宏阔、好论军计。诸葛亮对马谡才华很是看重,让他担任参军,时常与他一起谋划军事行动,马谡也多次给诸葛亮提出建设性意见,并在军事行动中取得较好效果。
就是这个“好论军计”的参军马谡,在公元228年蜀国的北伐战争中,当上了指挥员,带兵守卫街亭。然而,他却不听诸葛亮将令,失守街亭,导致蜀国北伐失败,自己也受到军法处置,落得个被斩首的下场。
║街亭之战基本情况
公元228年,魏吴石亭之战,魏国大败,损兵5万余人。诸葛亮趁魏国新败,实力受损之机,发动了北伐战争。诸葛亮用兵多奇谋,他先是派老将赵云率5000精兵占据箕谷(今陕西汉中以北),扬言进攻郿城以吸引魏军主力。自己则亲率10万大军进攻祁山,并连下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兵锋直指长安。然蜀军毕竟是离开本土作战,为了有一个巩固的前进据点并保证粮道安全,诸葛亮决定派兵占据街亭。在守街亭将领人选上,诸葛亮没有听众众将意见,执意派马谡为主将、王平为副将。可是马谡为将后,刚愎自用,既不依照诸葛亮作战部署行动,更不听从副将王平正确建议,执意将军队驻扎在远离水源的一座小山之上。魏国大将张郃率兵赶到街亭后,围住了马谡驻兵的小山,并切断了蜀军水源。蜀军水源既失,阵脚大乱,魏军进而发起总攻,马谡无奈只得率少部分兵力突围,街亭丢失。
║马谡为何必须要死
诸葛亮非常器重马谡,两人关系情同父子,斩杀马谡的决定是很难下的,但有不得不下。马谡必须为街亭之战承担责任,接受军法处置。
街亭之战的统帅人选本不应是马谡,蜀军中有实战经验的将领很多。在人选问题上,很多将领也都提出了不同意见。马谡懂军事谋略,认为这是个建功的大好时机,所以一力请战,并立下了军令状。正所谓“军中无戏言”,敢立军令状就一定要为作战失败承担责任。所以马谡必须死。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益州疲敝”,此为真实情况。当时的蜀国虽说占据着“天府之国”的有利地理位置,但连年征战,已经是国弱民穷。诸葛亮带10万大军北伐,然而当是蜀国总人口才90万,人民负担之重可想而知。如此劳师北伐,花费巨大,却因街亭一战失利而功亏一篑。可以说,街亭之战虽只一场战役,但却影响了整个战略全局。所以马谡必须死。
║诸葛亮为何要挥泪
蜀国的政局十分复杂,诸葛亮所属荆州集团、本土士族所属益州集团、原刘璋旧部组成的东州集团,三股政治势力的关系错综复杂。诸葛亮兴师北伐,打的旗号虽是“兴复汉室、一统天下”,但其说不出口的原因,却是以战争平衡政治关系,以强化军事权力来强化对蜀国的朝局的控制。所以北伐战争,不仅是与魏国之间的军事斗争,也是蜀国内部的政治斗争。街亭之战的失利,影响到的也不仅是北伐战争的成败,也关系到诸葛亮治蜀方略能否得到各方认可,关系到荆州集团能否掌控蜀国政局。
诸葛亮的治蜀方略大概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对外主动进攻,以图自保;对内“依法治国”,打压其他政治力量。为了整治以李严为首的益州集团,为了推行他的依法治蜀方略,让益州集团心服,诸葛亮只能牺牲马谡。然而,马谡虽不善用兵,却善用谋,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也是诸葛亮的亲信,是可以倚重的“自己人”。事业未成,先断臂膀,这其中的不舍、痛惜,对诸葛亮的打击都是旁人难以体味的。所以,杀马谡是必须的,流泪也是必然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