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曲创 quchuang # 163.com
2016年3月7日,美国最高法院宣布拒绝受理苹果公司电子书反垄断案的上诉,为这个自2012年4月11日美国司法部正式起诉苹果和5家出版商开始的反垄断案画上了句号。苹果别无选择,必须按照法院裁决接受4亿5000万美元的处罚,其中3000万是律师费,给了他们这样的人:
2000万是付给美国政府的罚金,剩下4亿美元则返还给在涉案期间购买过电子书的消费者(你没看错,垄断被反了还可以还钱,不过暂时都是别人家的)。
苹果和5家出版商同时在横向和纵向两个舞台上演了一场“立体”勾结大戏,不过这不新鲜,“勾结“的祖师爷标准石油(Standard Oil (1911))、还有好莱坞(Interstate Circuit (1939))的前辈们早就演过这个剧本了。
有请今天这场戏的主角出场:以极大的热情积极主动策划犯罪活动,但最后貌似没捞到多少好处的苹果,以及悲催无奈铤而走险的出版商。
(这图是我自己拼的)
书:从纸到字节
高尔基曾经曰: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纸质时代,这个“梯子”从作者到读者之间需要经过出版商和书店两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出版商的作用首先是“慧眼”,判断一本书有没有出版的价值、能卖出去多少本,发现了一本好书就和作者签下版权。就算是在纸器时代,书的内容也是很容易被复制的,眼看手抄即可,没有版权保护可不行。
出版商的第二个作用是和内容有关的编辑,用自己的专业训练和丰富经验让作者的故事或是观点更吸引人。这里体现的是编辑琢玉成器的功力,可以化平庸为精品,当然你首先得是块玉才行,朽木就算了。
出版商的第三个作用是书的宣传、推广、营销,例如广告、签名售书等各种活动,这样一本好书才能卖好。这个环节是各家出版商PK钱、格调、和媒体、书店关系等综合实力的地方。
书卖的好,大家都高(zhuan)兴(qian),作者才可以吃饱了饭擦擦嘴,继续写下一本,读者才可以不只靠吃饭活着。出版商当然也会出一些赚不到什么钱的艺术或学术书籍,这要么需要作者自己掏钱,要么出版商自己亏本,成本总得有人补,否则出版商只能优雅的倒闭,为情怀献身。
书这东西,既是一种可以先知先觉的“同质商品”(homogeneous goods),同时也是一种只能后知后觉的“体验商品“(experience goods),听上去怪怪的。“体验商品”是因为每个人对于同一本书的理解都可能不一样,只有读了才知道;“同质商品”的意思是同一版本的书不管在哪家书店里买、不管什么价格买,每一本都完全一样(不考虑印刷装订质量差异),不会出现买家秀和卖家秀的巨大差异。
在掏钱之前,我们可以通过作者、出版商的相关信息来判断这本书是读上去很美呢,还是只是看上去很美。正是这个特点使得书籍成为“网红“的前辈,电商的首批宝宝。
1994年7月5日,亚马逊开张,在网站上卖书,只卖书。
(贝叔踩着人类进步的阶梯大步登场,9年后的2003年5月10日才有小马哥的淘宝)
省下闹市区高昂的租金和人员费用,亚马逊的价格可以比线下书店低一大截子,对于读书人极具吸引力(言外之意是读书人对书的价格都很敏感,好悲桑。。。)。
书非果蔬生鲜,早几天晚几天到货关系不大,天生耐摔抗跌,简直是并不怎么高效的美帝快递业的黄金搭配。亚马逊的生意可想而知,线下书店的生意也可想而知。
有图有真相:
美国线下书店年销量
美国每年新开线下书店数量
(资料来源:U.S. News & World Report:
https://www.usnews.com/news/blogs/data-mine/2015/11/03/why-would-amazon-open-a-real-bookstore)
2007年11月19日,亚马逊发布了第一代Kindle,一个E-ink屏幕的阅读器,一个划时代的产品。
这玩意不重,所以很重要。贝索斯知道抱着笔记本和举着手机长期阅读的体验都不好,必须有个专门用来看书的电子玩意才能让大家真正看上电子书,
电子书的内容和硬件形式无法分开。
随着Kindle一起出现在世人面前的还有亚马逊的新业务:电子书,内置在Kindle里的有成千上万本古典名著之类的免费书,想买新书的话,价格统一为美元9块9,和动辄几十上百的纸质书相比,亚马逊这个价格简直是业界良心,书生救星!于是,Kindle发布一年之后的2008年,北美地区的电子书销售额就增长了一倍,到了1亿4000万美元,尽管和当时300亿美元的纸质书销售额相比还微不足道,但只要发动了,数字产品的加速是火箭式。
纸质书和电子书的销量对比
(资料来源:
https://www.statista.com/chart/1159/ebook-sales-to-surpass-printed-book-sales-in-2017/)
美国纸质书和电子书的份额对比
(资料来源:鲁彦、曲创:《用户迁移,单边锁定与市场进入》,《当代财经》2016年第5期。)
9块9的良心价给出版商带来了很大压力,毕竟读过电子书再去买纸质书的人少之又少,但因为有了电子书就不再买纸质书的人却越来越多了,钱包每天愈瘪的出版商想到了团(gou)结。
2008年9月,5大出版商一起请亚马逊喝茶,要求他提高电子书的定价。没想到这次团结的气场不够霸,亚马逊强硬的对他们说:“NO”。亚马逊的底气在于电子书市场90%以上的份额,哎呦喂,一不小心垄断了。亚马逊只有一个,出版商却有很多,想卖书离开了亚马逊已经不大可能了。。。
渐渐的,当我们习惯了电子阅读之后,开始有作者先出电子版,后来变成只出电子版,有没有纸质版已经无所谓。然后出版商 😱😱😱😱😱 的发现没自己什么事了!
当不再有印刷装订运输费用,边际成本为零时,“慧眼”功能不需要了,书卖一本和卖一万本都一样不赔钱;内容编辑是编辑个人的功夫,和出版商没关系,而人才是可以流动的,例如被亚马逊高薪挖来的前时代华纳图书业务负责人、出版界传奇人物Laurence Kirshbaum;至于推广宣传促销,线上卖书的场所就是亚马逊自己的网站,通过浏览购买的历史记录等大数据,亚马逊可以做到出版商无法企及的精准营销;线下的推广?只要砸钱就行,这个更简单,亚马逊比他们有钱得多,他们好像什么优势也没有了。
生存?还是死亡?出版商们陷入了世界末日的集体恐慌。。。
(未完待续)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和能让我找到的Google)
(原创)作者:曲创 quchuang # 163.com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