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间,遮风挡雨有一种爱
从六岁到八十也不更改。
—— 郑欣宜 《拥抱爱》
1
老公要去日本工作两年,我原来的工作强度太大,索性辞职了休息一年,去日本休养一段时间。
这几个月,我总和我妈说,到时别想我。
“不会呢,我们可以视频的。”
“嗯,以前我在香港住了一年多,你们也还好吧。那时我年纪小,倒挺想家的,有个小假期就飞回来住几天。”
我妈笑笑说:“你现在不会了呢,现在你的家,在那儿呢。”
有点鼻塞。
前几天,我妈又说:“现在呀,你爸常和我念叨,说怀念你以前小的时候,背个书包,双休日到哪儿都跟着我们。” “嘿,你是想我了吧。”
“没呢,你下周一要走了,我们周日三个人一起去逛一圈吧。”
阳光明媚的星期日,三个人去古镇逛了一圈。小吃,特产和娇艳的桃花。
大太阳底下,我屁颠屁颠跟在爸爸的后面,”爸,你有白头发了呢!"
“都五十八的人了,还没白头发?”
“也是,我三十岁都有好几根白头发了。”
好像,生活真的变成小时候那个样子。
不,比起那时的我,这几年,我对父母更耐心了。
我不会在爸妈挑东西的时候,和小时候那样撒娇,说要去对面买自己喜欢吃的糖葫芦。
我不会在三个人一起吃饭的时候,嫌弃这个那个菜做得不好,不是我口味随意了,而是我真的觉得,吃什么不重要,和爱的家人在一起,那滋味都是幸福的。
回来吃了个晚饭,我妈说,我现在有点舍不得你了。
“哎呀,我们可以视频呢,很近的,我常来常往。”
“视频怎么一样呢,常来常往,嗯感觉你不常呆上海了,就有点不一样。”
我爸没作声,出去抽了根烟,回来说,“你把明天订的送机的车退了吧,我们送你去。”
“我订的早上八点的航班,五点半就要走了。”
“没事,送完你,正好上班。”
我妈立刻展开了一个很大的笑容,“你快退了呗,他想多见见见你,不好意思说。“
走出家门,就哭了。 一直也不是没心没肺的人,平时有空就陪家人,工作虽然很忙,但不是非要加班就尽量回家吃饭。
但,父母的爱,总是还不完呢。
关键他们并不要你还 。
2
八年前,我去香港中文大学念硕士。
香港和上海并不遥远,只是当时22岁的我,还没有长期离开家的经历。父母更多的,是担心我一个人的生活能不能适应。
在机场,爸妈给我拿好行李,拍拍我的头,告诉我以后自己要独立了。
旁边有一对夫妻,送孩子去日本读书,我看到他们告别。
父母大力挥手,让他别牵挂。
二十岁左右的男生,还是稚气未脱,也似未开窍的脸庞,随意摆了摆手,进了安检区。
那对夫妻楞了一下,转过身像失了魂。 母亲一下子蹲在地上大哭。
父亲没有安慰妻子,反而责怪她,“还不是你给孩子选的学校!这下,儿子真的走了!”
"你怎么不劝我啊!你可以劝我不要安排他去日本啊!”
“要不不去了,我把儿子拉回来!”父亲转身,拿出电话向安检口奔去。
母亲飞快地从歇斯底里中恢复过来,拽走父亲。 “别在机场疯了,我们先回家!”
我用力和父母挥了挥手,进了安检口。
八年后,我三十岁,随时提着箱子出差,可以独立,可以不再依赖父母。
然而,我想,父母开始需要我的陪伴了。
虽然他们一直说,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你就去过,我们都好着。
3
龙应台最著名的那篇目送里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我不知道,是否所有的父母真的都能放手,让子女慢慢地淡出自己的生活,会不会担心,手里那根风筝线,真的断了。
所以,我更喜欢她的另外一篇《回家》。
清明节,一家人带着年老的母亲回乡。一路上,母亲一直是惶恐的神色,说要回家。
“这就是要带你回家的路。”
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带着母亲在从前的乡间小路,踩过那些留着时光痕迹的碎石板。太阳下山,回到了从前的祖屋,墙上贴满了儿女的照片,母亲仿佛仍然不认得这里,一直说,我要回家。
“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政编码、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在那段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滋滋香气,丈夫正从她身后捂着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专送,拿印章来”……”
成年后,我们的世界越来越大,父母的却越来越小。
回家的路途总是最美丽,打开门,家里的烟火气弥漫到你脸上。妈妈在厨房里做菜,爸爸在整理碗筷。
在世间,不声不语有一种爱
柔韧到,叫铁石种出花开。
—— 郑欣宜 《拥抱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