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哀愁…………作者:安宁
- 秋天一到呼伦贝尔草原,男人们便一边在院子里忙着检修打草机,一边四处打听今年谁家的草场更好。黄昏还没有来,草尖上就浮起了露水。在庭院里站上片刻,湿漉漉的凉意便化作细滑的小蛇,沿着脚踝向上爬去,冷飕飕的。在暮色中沿伊敏河走上一会儿,会偶遇一两只孤独的飞鸟,在河岸上空久久盘旋。风沿着枯黄的草原吹来,吹得人心上起了苍凉的褶皱。奶牛们蹚过冰凉的河水,列队朝家中走去。小镇上人烟稀少,偶尔有男孩驾驶着摩托车,风驰电掣般穿街而过。
- 蜂拥而来的游客犹如溃散的军队,迅速地撤离;被无数双眼睛和照相机打量之后的草原重新归属牧民。于是,打草的机器便代替了人的双脚和车轮,在大地上日夜劳作。一捆捆草仰躺在大地上,注视着深蓝色的天空,那里依然有夏日残留的云朵在无拘无束地游荡。再过一个多月,大雪就会来临,夏日所有的喧哗都将被封存进茫茫无边的雪原。
- 与热烈的夏天相比,我更喜欢内蒙古高原上的秋天。刚劲的大风吹去枝头的绿色,大地重现寂静孤独的面容。收割完毕的土地上,泥土裸露,秸秆零落,放眼望去一片荒凉。接下来的半年,塞外将被大雪层层包裹,生命隐匿,大地荒芜。也只有此时,内蒙古高原才向真正懂它的、世代栖息于此的人们,展现它最为凌厉也最为诗意、哀愁的一面。
- 想起去年的秋天,我前往鄂尔多斯高原,在沙漠中徒步行走。大风席卷着云朵,吹过浩瀚无垠的沙漠,在上面画出绚烂的花朵。秋天的沙漠腹地犹如浩荡的海洋,是另外一种壮阔的美。细腻的沙子在高原的阳光下熠熠闪光,天地间满目耀眼的金黄,除此之外,便是与沙漠遥遥相接的宝蓝。风呼啸着吹过来,卷起漫天黄沙,人被裹挟其中,渺小犹如尘埃。只有低头在沙漠中行走的骆驼,会用温暖的驼峰向人传递着可以慰藉漫长旅途的温度。它们长长的影子在黄沙中缓缓地向前移动,不疾不徐,枯燥却有着无限沉稳的力量。没有起伏的平静喘息,伴随着声声驼铃,在永无尽头的单调色泽中,一下一下撞击着人心。
- 我又想起在飞机上倚窗看到的云朵。我真想变成其中的一朵,飘荡在浩瀚的天空,不与任何一朵发生碰撞,更不与热闹的人间烟火发生关联。我只是我自己,被包裹在万千耀眼的霞光中。风来了也不动,雨落了也不走,没有什么能够让我心生波澜。飞机之下是苍茫雪原般的无边大地,让人很想种下亿万朵火红的玫瑰。即便那里是荒芜的,也可以做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在上面自由地打滚、跳跃、奔跑、呼喊,发出丛林野兽般的吼叫。
- 或许,没有什么生命能够比这存在了亿万年的洪荒大地和辽阔天空更加永恒。即便是二连浩特恐龙家园中那些长达40米、重达上百吨的庞然大物,它们曾经在内蒙古高原上栖息繁衍、奔跑飞翔,最终也在这里彻底灭绝。只有永无休止的大风,带着亘古的威严,从凛冽的寒冬出发,向着万物复苏的春天,浩浩荡荡,长驱直入。
②补丁…………作者:南在南方
- 程颢[hào]有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心地如常,从来不易。万物若手足,信手写来,多是神往之人、之事。
吉田兼好 写 日本镰仓将军 北条时赖,说有一次北条要宴客,其母亲发现窗户纸有些地方熏黑了,便拿着小刀裁纸去补。北条说,家里有纸,为啥不重新糊呢?这有碍观瞻。他母亲说,破的东西修补就可用啊,看着不是个提醒吗?吉田赞扬说,北条妈妈的心与圣人相通。
- 想到老家从前的木窗,新年用油光纸糊过,快到冬天,发黄发黑自不必说,关键是破了,针眼儿小的洞,拳头大的风,得补。补窗户的事大多时候由祖母来做,就像家里的衣服破了也是她补一样。
没有新纸,平时积攒下来的抓药的皮纸,写春联剩下的一绺儿红纸,或者半张旧报纸,到后来我们写完的作业本,都能派上用场。祖母补了一窗补丁,呜呜的风被挡住了,屋里暖了,没人觉着不好看。
- 可补衣裳却需补得好看,补丁的颜色、形状,针脚的细密程度,都体现补衣人的手艺。我每次看到爱心图案,都会想起祖母,头一次看见这个图案,是一块补丁,祖母将其补在裤子的屁股位置,我觉得好看极了,走几步得拧过身子瞅一下。祖母不晓得对称是啥,她只是心灵手巧——衣服左肩破了,她常常给右肩也来一块补丁,这样看上去,有点儿像是装饰。
我少年时代唯一的一张相片上,肩头的补丁清清爽爽,那是祖母的手艺,不由得庆幸自己乡野的来历,知天高,也知地厚。
- 我们那儿有个老者,上山砍柴挖药,总是穿着破衣破裤,实在不能补了,就那么衣不遮体,身上老让刺草划得满是血痕。问他是否有没破的裤子可穿。他叹息说:“皮肉破了自己长,衣裳破了没钱缝啊。”这句话我记了好多年。那时乡下,针和线着实可亲,家家都有针线包。偶尔来一位外乡人卖针线,那么引人注目,原来除了我们常常看见的白线、蓝线、黑线,还有五色的丝线,小小的一团,像个宝贝疙瘩。年轻的女子要买,用来纳鞋垫,绣个鸳鸯戏水。细密的心事经不得问,那时,女子会脸红,男子也会脸红。
- 露天电影里,男人要么扣子松了,要么衣服肩头破了,女人拿出针线来缝,偏偏穿不上针,男人帮忙穿上。她一针穿过去,扯过线,手臂扯得老长,等线短了,手也近了。
那时,补补丁的事情很多,除了衣服,锅碗瓢盆得补,快散架的篾器、渗漏的漆器,都有专门的匠人修补。我喜欢看补碗,匠人手拿一个钻子,在瓷碗上钻几个对称的眼儿,把一根铜丝锤得如纸薄,将碗补结实。后来,看到那句“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儿”,哑然失笑。
- 从乡下来到城里,衣服用不着打补丁了,可是家里还是有针线,不缝补衣服,不知道要做什么用。等到有一天,发现窗纱破了个小洞,我便默默地拿出针线,剪了一个旧棉口罩,给窗纱打个补丁。后来,还给风筝打过补丁,给勺子打过补丁。补丁打得最多的,是给旧书。补得最不成功的补丁,是给一个煮汤的陶罐,本来只有一个砂眼,想用铜片给补住,结果震裂了罐底。破陶罐也有用处,正好养花啊。
这些补丁,想来是祖母的教化,她的心也与圣人相通。
- 前几年回老家,有天晚上去胜贤表叔开的杂货店里跟他闲聊,拆了锅巴、瓜子,开瓶酒,不知不觉夜深了。杂货店后边有床,于是卧谈。他独身,没有妨碍,不知哪个话头像针线一样挑起了一个人——他曾经的恋人,梳个辫子,扎个红头绳,一笑牙齿鲜百合一样白。那时,他和她定亲了,但因为他突然病得很重,这场亲事没了结果。后来,她有了一门新亲事,出嫁时,他在路边,路边有一块地,玉米正在拔节,他在薅草。她从路上走过来,他直起腰看着她,她也看见他了,脚步带着她走远。他穿着一件补了补丁的衣服,那补丁是她补的。蓝色的补丁如今还是新的。他说,每年都要看看。
- 一晃,他快60岁了,一个人坐,一个人饮,一个人醉,一个人卧,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这一问是多余的,他有温暖的底色。
关于补丁,我听到最迷人的话来自一位老人。当时我们坐在蜡烛下,忽然想起“秉烛夜游”的事,我说起李太白那句“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老人慢慢端起茶杯,喝了一口酽[yàn]茶说:“我们乡下人,这句话可以这样说,人都是土地的一个补丁,开始看着新新的,慢慢就旧了,最后成了土。”
③赤心国之歌………作者:徐鲁
- 江南水乡的石门镇上,盛产两样美丽的东西:亮晶晶的蚕丝和漂亮的蓝印花布。小镇上有不少蚕丝作坊和蓝印花布染坊。丰子恺家的染坊叫“丰同裕”,是祖上传下来的“老字号”。他从小在染坊里长大,每天都看到姑姑、妈妈和姐姐们在染制蓝印花布和彩色绸伞。
有一次,他从染坊讨来一些染料,给课本上的每幅图画都涂上了颜色。一本黑白色的《千家诗》,竟然变成了漂亮的彩色图画书。
春天里,他独自来到郊外,站在开满油菜花的田野上,看燕子飞舞,听燕子呢喃唱歌。
- 水乡的夏夜多么安静,草丛里飘出蟋蟀们的琴声。他喜欢坐在夜晚的井台上,仰望像宝石一样闪耀的星星,还有像小船一样弯弯的月牙儿。
他小小的年纪,越来越喜欢所有“美”的东西了。父亲晒书的时候,他看到里面有本《芥子园画谱》,便悄悄把这本书拿走,天天照着书上的图画描呀画呀。画完了兰草,再画树木、小人儿……有一天,私塾先生看到他画的图画,惊讶地问:“这真的是你画的吗?那你能不能照着画谱,画一张大一点儿的孔子像给我看看?”
- 他还从没画过“大画”呢,怎么办呢?幸好有姐姐们帮助他。姐姐教给他一个方法:先把画谱上的孔子像描一遍,再在画稿上打上一个个小方格,然后在一张大纸上画上同样数量的方格。这样一个方格一个方格比着画,就既简单又准确了。
他把画好的孔子像带到私塾,先生和同窗们都朝他竖起了大拇指。先生把这张画贴在私塾牌匾的正下方。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人们都夸赞说:“丰同裕染坊里出了个小画师。”
- 1914年,16岁的丰子恺考进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夏丏[miǎn]尊、马叙伦、姜丹书、张宗祥、李叔同……很多名师都在这所学校任教。丰子恺最喜欢李叔同先生的音乐课和美术课。李先生经常带着学生们到西湖边写生。小桥、杨柳、游船、船娘……丰子恺把每一样景致都画得很美。
“你进步很快,你是我见过的最用功的学生,以后可以专心画画……”李先生的鼓励就像春风和春雨,温暖和滋润着一颗少年的心。丰子恺下定决心,要专心画画,把一生献给艺术。
- 1919年夏天,丰子恺毕业了。朋友们邀请他来到摩登的上海。他在一所私立艺术专科学校担任美术老师。在那里,他和几位朋友一起发起成立了中华美育会,出版《美育》杂志,他担任编辑。
1921年春天,母亲忍痛卖掉了一座祖宅,筹集资金供他去日本游学。杨柳依依时,燕子声声里,他离开了家乡,离别了亲爱的母亲和姐姐们……
- 有一天,在东京街头的旧书摊上,他与一本《梦二画集·春之卷》相遇。竹久梦二优美和抒情的画风就像无声的诗,深深吸引了他。“寥寥数笔的小画,不仅以造型的美感动我的眼,又以诗的意味感动我的心……”他曾如此回忆。从此,他一生都在追求这种交融着爱与美的抒情画风。
从日本回国后,教育家夏丏尊邀请他到位于浙江上虞的春晖中学任教。在美丽的白马湖畔,他一边当老师,一边开始画画。他在住所旁栽了一株杨柳,给住所取名“小杨柳屋”。除了给校刊《春晖》画插图和题花,也给上海的一些报刊画插图。
- 他还是那么喜欢所有“美”的东西:一道芦帘、一弯新月、一枝桃花、几丝柳条、几棵翠竹……都带着美和诗意,出现在他的画笔下。
一个夏夜,聚会谈天的朋友们都散去了,明净的夜空只剩下一弯新月和几颗星星,虫子们在看不见的地方低声私语……他坐在铺着蓝印花布的小茶桌边,画了一幅新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他的漫画得到越来越多的好评。1925年12月,他的第一本漫画集《子恺漫画》诞生了。
- 一位评论家朋友说:“我的情思,被你带到了一个诗的仙境……”一位散文家朋友说:“我们都爱你的漫画有诗意,一幅幅漫画就像一首首带核儿的小诗……”他用美丽的眼睛去发现世界的美,也用善良的心去感受人世间的不幸和忧伤。有一天,他看到一位贫穷的妈妈抱着襁褓中的婴儿徘徊在育婴堂门外,育婴堂的墙角下,狗妈妈正带着几只小狗在玩耍……
他迈着沉重的脚步回到家里,默默画下了这悲伤的一幕。他手中的画笔在颤抖,就像那位无助的妈妈的心在颤抖……
- 1928年,30岁的丰子恺开始为开明书店出版的《开明国语课本》《开明英文读本》等中小学教科书和儿童图书及文学书籍和杂志画插图、做美术设计。他自己的画集、散文集等作品,也都交给开明出版社出版。有一天,夜已经很深了,所有人都已入睡,街道上不时传来打更声。他正在为夏丏尊翻译的意大利儿童小说《爱的教育》画插图。就像小说里那个五年级小学生一样,他在静静的雪夜里埋头“笔耕”。这团小小的橘色灯光,是他送给孩子们、送给明天的世界的光亮与温暖……
- 早在1918年8月19日,丰子恺的老师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法号弘一。丰子恺有心追随老师学习佛家智慧。后来,在丰子恺30岁生日这天,弘一法师为他取法名“婴行”。
1933年春天,丰子恺回到故乡,建造了自己的新家“缘缘堂”。一群像小燕子一样的孩子围绕在他身边。天空中的燕子、月亮和星星,地上的孩子、杨柳和桃花,还有撑着油纸伞的江南女子,轮番走到他的画纸上……
- 春雨洗过的小巷里,青石板路是那么洁净。三两枝鲜艳的桃花,伸出谁家的院墙?故乡的小女孩,正打着油纸伞,走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一位美丽的母亲抱着孩子倚靠在窗户边,望向小巷的电线上一只断了线的纸鹞……小巷这么深、这么空寂,她在思念谁呢?
他画得最多的,是他的孩子们的日常生活。阿宝是他的大女儿,瞧,阿宝给凳子的四只脚都穿上了小鞋子……瞻瞻是他的长子,他把两把圆圆的大蒲扇往胯下一放,就变成了自行车的两个轮子……
- 冬天来了,窗外飘起了雪花。孩子们坐在温暖的火盆前取暖,通红的炭火里还插着火钳,上面搁着烧水壶……
看着孩子们安静地享受着快乐的童年和温馨的亲情,丰子恺的心里也充满了温暖。“哦,孩子们,在我心中,你们有着与日月、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啊!”他握着画笔,默默想道,“我对你们的疼爱和关心里,也包含着对全世界的孩子的疼爱和关心哟!”
- 可是没过多久,日本侵略者踏进了这片土地。1937年冬天,丰子恺携着一家老小,开始了漫长的背井离乡的逃难生活。千里故乡,从此只能在梦中回忆了。家仇国恨,日夜煎熬着他的心。
有一天,他在武汉郊外看到一棵被砍掉了树冠的大树,坚强的树干上抽出了新的枝条,绽放出新叶,有的枝条甚至比其他大树的树顶还要高……他画了一幅《大树被斩伐》,还配了一首诗:“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绝。春来怒抽枝,气象何蓬勃!”生生不息的大树,不正是中华民族树大根深、坚韧不拔品格的象征吗?
- 这一时期,他的笔好像蘸着愤怒的血泪,创作了《战地之春》《寄语我儿郎》《空军杀敌归》《大树》等抗战题材的漫画,写下了《中国就像棵大树》和《辞缘缘堂》《还我缘缘堂》《告缘缘堂在天之灵》等散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愤怒和对家乡故园的思念。
寒冷的雪夜里,家人都睡下了,他根据女儿一吟的经历,为孩子们创作了歌曲《幼女之愿》和《我们四百兆人》。“……待儿年十五,自起将旗鼓,收复旧神州,与君共嬉游。”坐在橘黄色的灯光下,他含着眼泪,轻轻吟哦歌词,等待黎明的到来……
- 在战争和离乱的日子里,他自己动手为孩子们选编课本,还经常给他们讲解古典诗词。他叮嘱孩子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中国古典诗词,从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到辛弃疾、李清照、龚自珍……不仅要背诵他们的作品,还应该领会这些作品里的家国情怀。
无论多么辛苦的日子,都丝毫不能减弱他对孩子们的疼爱。他白天要出去教书讲课,晚上回到家还要画画,给孩子们讲故事,帮孩子们温习功课。正因为这种热爱和亲近,他深深体会孩子们的心理,发现了一个和成人世界完全不同的儿童世界。
- 他把这个世界画进了漫画和插图里,也写进了童话和散文里。在他的心目中,孩子的心是最美和最纯洁的“王国”,他给这个“王国”取名“明心国”和“赤心国”。
无论多么艰难的日子都不能改变他对美的发现和对生活的热爱。有一次,他看到蚊帐上破了一个洞,就画了一个玲珑可爱的小图案,让女儿绣在白布上,再剪成圆形补在洞上。还有一次,窗玻璃的一角破了,女儿正要拿厚纸去糊上,他马上阻止说:“这很不雅观哦。”说着,就用白纸裁出一角,在上面画了“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图案,补在玻璃窗上……
- 1949年10月,新的时代开始了。丰子恺带着家人结束了流离失所的日子,回到上海定居。他担任了上海中国画院院长等职务,创作了《绘画鲁迅小说》《格林姆童话全集》等大量作品。他每天辛勤笔耕,翻译了俄罗斯文学名著《猎人笔记》、日本文学名著《源氏物语》等。还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叶圣陶的鼓励下,翻译了不少儿童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著作。
- 丰子恺一生敬爱自己的老师弘一法师。弘一法师善良慈悲,对世间生灵充满敬畏和爱护之心。1929年,老师50岁寿辰时,丰子恺画了50幅爱护生灵题材的画作结集,书名叫《护生画集》(初集),献给自己的老师。老师60大寿时,丰子恺又献上了续护生画集60幅,表达自己的敬意。
他还对老师做了一个美丽的承诺:以后每隔10年,就创作一集《护生画集》为老师祝寿。
- 老师70岁时,作护生画集第三集,共70幅;80岁时,作护生画集第四集,共80幅……100岁时,作护生画集第六集,共100幅。
弘一法师去世后,丰子恺默默信守着美丽的承诺,直到完成了《护生画集》第六集。六集《护生画集》共450幅作品,全部由丰子恺绘画。画集里除了少量文字采自中国古代诗文中的佳句,其余诗文大多由弘一法师、丰子恺师徒二人撰写。万物有灵且美。地球是人类、动物、植物们共同的家园。“护生”就是“护心”。爱护动植物的生命,也就是爱护人类自己的生命。
- 《护生画集》是引导人们学会敬畏大自然、爱护生命、培养善爱之心的“生命教育”读物,也是丰子恺留给人类艺术宝库的一匣闪闪发光的珍珠。
1975年,77岁的漫画家、文学家、翻译家和艺术教育家丰子恺,提前画完100幅“护生”画作,到另一个世界和自己的老师相聚去了。丰子恺生于1898年11月9日。整整100年后的这一天,中国国家天文台在茫茫宇宙中又发现了一颗新的小行星。2020年6月3日,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这颗小行星被正式定名为“丰子恺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