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灯壶油的坚守

清朝时,陈氏西门兄弟俩,决定自己挖煤窑创业,长时间的劳作与投入,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还借了很多外债,最后到了难以维持生计的困境,亲戚众人都劝兄弟俩罢手吧,内外交困,众人反对,兄弟俩已经得不到任何的支持,但兄弟俩仍不放弃,凑合了一灯壶芦儿油,下到窑底下开挖,意思是最后一壶儿油了,若油干仍然不见煤炭,就听众人劝,放弃挖煤打窑,另谋生路。
没等这壶油烧完,兄弟俩就见到了煤炭,从此逆转发了家,盖起了陈村东头最大的两座四合子院子,后代也有了求学上进的资本,出了很多才子佳人,一灯壶油支撑起了一望门家簇,至今子孙兴旺,人才济济。
哪是谁的亲戚?

清末民初,陈村有几座大的煤窑,其中,合伙开发的比较多,合伙做生意,相互之间都是乡里乡亲,不是朋友,就是亲戚,合作信任很重要,也是基础,它不仅关系到生意的长远发展,也涉及到子孙后代的长期相处。 有一年的夏收季节,工人都放假了,姓陈的与姓姜的三位合伙人,算是三位窑主吧,一边喝茶闲聊,一边看护着自家的炭窑场子,恰好来了一位用驴驮炭的人,来人很面熟,见到这么多窑主都在,离远就笑脸相应,热情地打招呼,三位窑主也没客气,热情的张罗客人,三个人齐心协力,帮助客人上炭,将最好的炭圪塔子堆满笼驮,负责驴驮上炭,满意地打发走客人,继续喝茶聊天。直到吃饭时要记帐,其中一位问,"今天来的是谁的亲戚?"他们都说不是自己的,原来三个人都误以为是对方的朋友亲戚,热情招呼,还没有结算炭钱,还赔了两笼驮好炭,三个知道原由后哈哈大笑。
三位窑主因信任形成的误会,算是一个笑话,但真正体现了合作的基本要求,体现了陈村人的真诚实在,虽然这则笑话是警示后人的,也是由他们的后人爆的料,但至今三家的后人都相处融洽,有的还结了亲,因先辈的合作,而后辈则形成牢不可破的友邻关系。
陈村产煤炭,在挖煤销煤的过程中,产生了独特的煤炭语言,煤炭文化,如"有面子(脸面)的没面子(煤渣),没面子的尽面子。"反映人间的亲疏关系,人们把找面子、走面子、要面子等贯穿于生活生产中,锻炼了人的智慧,增忝了生活中的乐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