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杰/ 教学设计的逻辑6:依体而教
原创 徐杰 杰哥的精致语文 2023-11-29 00:00 发表于江苏
什么叫“文体”?文体,就是文本体式,也有叫“文本样式”,或“文章体裁”。
王荣生教授说过:阅读,就是一种文体思维。
一般情况下,我们对文体的分类是三大类:虚构性作品、非虚构性作品、实用性文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有“文体意识”,要始终牢记四个字:依体而教。
也就是说,拿到一个文本,备课之初,首先要判断它属于哪一类文本,然后基于“这一类”文本需要培养的文体阅读思维,考虑活动设计。
如果混淆了文体,在教学上耗费再多的精力,也是徒劳。比如,有的老师执教《藤野先生》,用了15分钟时间,来分析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这就错把散文当小说来教了。有的老师执教《秋天的怀念》,花大功夫解读“母爱的伟大”,这就错把以抒情为主的散文,当作记事写人的文章来教了。
最能说清这个问题的,是黄厚江老师关于《老王》的文体定位及教学内容选择的论述:《老王》是一篇颇能检测读者文本解读能力的代表性文本,也是检测教师教学专业水准的代表性文本。常见的问题是,把教《老王》这个文本简单等同于教“老王”这个人,从而把解读与教学的重心放在了“老王”这个人身上——同情“老王”以及像“老王”这样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理解、学习“老王”以及像“老王”这样的人的善良。这是一种典型的误读、误教。
一言以蔽之,教读《老王》,依体而教的话,教学的重心应该在“杨绛的情感表达”上。
对具体一篇课文的文本体式的认识,我们不但要具有一见便知的的文体判断眼光,还有具有多维度、多角度描述其文体特征的本事。比如《阿长与<山海经>》,可从以下角度分别描述其文体特征:(1)这是一篇散文——因而重心是作者对阿长主观情感的表达;(2)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因而作品中有两个“我”,一个是当时的“我”,一个是写文章时的“我”,阅读时要注意把握文中两个“我”的关系;(3)这是鲁迅的一篇散文,因而体现了鲁迅独特的思想和行文风格。
我为什么如此强调教学设计的“文体意识”呢?一则,这决定了教学内容选择的正确性;二则,我们设计的课堂活动也需要与“文体”相匹配。
比如,“续写”这个活动,一般用于童话或小说的教学,倘用在了散文教学上,就是驴头对马嘴。(还真有老师如此做过。教读《散步》,让学生续写“我们朝那鱼塘和菜花走去,后续可能发生了哪些事……”还有教读《秋天的怀念》,让学生续写“我和妹妹从北海看菊花回来的一段对话……”)
比如,“情境再现”这个活动,一般用在诗歌的教学;“补白”这个活动呢,一般用在散文的教学;“补充事例”一般用在议论文的教学;有些老师常常喜欢的“写颁奖词”,更适合人物传记的教学……
所以,我们说的“依体而教”,其实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依照文体选择教学内容;二,依照文体设计课堂活动。如果非要再加一个层次的要求,那就是:我们的课堂教学语言,也要与文体相匹配。
徐杰/ 教学设计的逻辑1:课堂活动之间,要有思维进阶
徐杰/ 教学设计的逻辑2:课堂活动要有节奏感
徐杰/ 教学设计的逻辑3:非必要,不拓展
徐杰/ 教学设计的逻辑4:努力建构活动之间的关联
徐杰/ 教学设计的逻辑5:教出“这一篇”的个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