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七木
读书可以经历一千种人生,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次。 —— 乔治·马丁
01
外公过世的时候,留下了一封他亲笔书写的遗书。信中写道:人活在世上,纵使有千般阻碍,人可以穷,可是要穷得清清白白,子孙后世人需教育子女多读书,多懂礼,不求富贵做官,只望知理而自省……
外公穷了大半辈子,作为那个年代土地都没有的一个普通木匠,他算是博学且好学的人,他没有文凭,解放后在学校里教过半年书。
我中学前以为他就是认得几个字,跟他住在一起后,发现他跟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样,他可以板着脸给我们讲“伤仲永”,万不可骄纵;可以告诫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万不可贪图安逸。
跟他住一起六年,这六年除了雨雪天气,每天中午他都会和他的几位好友在河边打牌、下棋、或者寻一个地方慢慢散步。他很穷,但是对生活却一丝不苟,头发虽白但永远干干净净,衣衫虽旧但永远整整齐齐,阳台虽窄但春天时花开茂盛。
他的子女们都不富裕,但都从不曾说过半句抱怨老人的话,彼此之间相亲相爱,同心同力,对待老人都孝顺懂事。而他,虽然从不富裕,但每当被人提起,人人眼中皆是尊敬,过世多年,邻里之间都还记得他曾说过的话语。
02
我有一个远房的表妹,比我小半岁,13岁那年我第一次翻过一座山去她家。
她有一张我羡慕的瓜子脸,白白净净的皮肤,眼中尽是天真烂漫。那天晚上下了雪,我和她睡在一个被窝里,她和我聊天聊到了半夜。
听说她结婚是在两年后,她和班里的一个男孩子在一起了,男方跟她家一样的都是当地农民,初中还没毕业就私奔了,最后双方家里无可奈何便给他俩办了酒席。
再一次见她时我在念高二,中午放学回家路上,看见前面走着一个背着孩子的女人,一只手里还牵着一个大点的孩子,跟集市里看到的所有妇女一个样,见得多便不觉稀奇。
她们停在外婆家门口,我疑惑的问道,你们是去哪家的?对方指着我外婆家说,我就到这家。
进屋后得知这是我那个表妹时,内心突然感到一阵悲伤,眼前这个皮肤发黄、双眼无神的“中年妇女”,与我记忆里那个天真漂亮的小女孩怎么也重合不起来。
那时的我也才17岁,正在做着不知所谓的梦,心里憧憬的生活满满都是诗情画意。
那一刻突然明白,我们这样的穷人家,如果不努力挣出自己的一方天地,人生也就是这样一眼望到了尽头。
03
初中时有个好友,在初三时辍学去厂里打工,她跟我说读书无用,读了还不一定能考上高中,上了大学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不如早点去挣钱。我认为她说得很有道理,反正大学毕业也是要打工的,何不早早去挣钱。
我回家后把我的打算告诉了我的父母,父母给我讲了一番大道理后,让我自己想清楚,我当时心里想,父母送我上学花的钱不能打了水漂,便决定先坚持读完初三。
再一次与那位朋友一起玩耍时已经是高三,那会的我正在紧锣密鼓的备战高考,抽了个空和她出去玩,她说你那么努力考大学干啥?还不如早点找个有钱的男的呢!原本与她无所不说的聊天,突然变得索然无味。
大学时的某天她给我打了电话,她说打工没意思,我们成绩跟她差不多的都考上了大学,她也想回学校学个专业,考个大学,毕业了就做金融方面的工作,我在电话中鼓励了她。
一年后在街上遇到她的妈妈,得知她依旧在深圳,换了一个厂,其实我并不感到意外,她想重回学校只是想要寻找另外一条捷径,读书于她而言却是一条绕路。
读书的确不一定能挣很多钱,但是读书留给你的价值,是面对未来时,可以拥有无限可能的机会。
04
不由得想起鲁迅笔下的“闰土”,我的表妹和我的朋友又何尝不是“闰土”,不同的是鲁迅笔下的闰土没有选择,而我的表妹和朋友,是有的选择的。
我曾问过我的大学舍友,我问既然我们读书以后还是要嫁人生娃,为啥还要读那么多书,难道只是为了教育子女吗?我的舍友想了想说,我想我们多读书是为了在家带孩子时,不总是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去斤斤计较,也不会永远只知道眼前的生活琐碎,我们会努力的不要让自己变成糟糕的样子。
凯勒说:“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獈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不读书当然也能过日子,但是读书,会让生活的柴米油盐,也可以充满诗情画意。眼界的广度与心中的格局,决定着你未来要过的生活。
古语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的黄金屋,是让你拥有面对人生起起落落而宠荣不惊的态度;书中的“颜如玉”,是让你对待伴侣时可以选择让自己的灵魂与之共退进。
读书从来不是最好的出路,但是读书,是可以让我们面对世界的复杂时,心中依然留有一片净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