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札记|《情感勒索》(第5、6章)

读书札记|《情感勒索》(第5、6章)

作者: 李杨手记 | 来源:发表于2022-03-03 15:29 被阅读0次

    继读完《恰如其分的自尊》后,我近来开始阅读《情感勒索》。可以说,这两本书和去年阅读的《不要用爱控制我》(1-4)在内容上有很大的相关性。之所以系统阅读这方面的书籍,主要是希望继续深入理解关系里的“暴力”,构建更好的人际关系;其次也希望略作一些读书札记,与读者分享,使更多人受益。

    第五章为《情感勒索者的内心世界》,第六章为《受害者的特质》,两章结合起来读,收获颇丰。我从这两章中抓取出以下最有感触的七个关键点:

    1. 如何处理挫折?

    遭遇挫折后,人们可以有两种反应。一种是难以容忍挫折,无法接受失望的结果,立即采取行动,欺压别人。另一种是调节自己的心态,品味挫折和失败的痛苦,但不沉浸于痛苦,继续努力向前迈进。

    很显然,采取第一种应对方式的人更容易成为情感勒索者。这也是挫折教育的另一重意义,不仅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也避免因遭受挫折而伤害他人。

    2. 童年期遭遇重大丧失

    作者认为,“很多在童年时期失去过重要事物的人,成年后会变得过度依赖和黏人,他们再也不想尝到被拒绝、被遗弃或是被忽略的苦涩滋味了。”

    我想,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成年后,可能会把情感勒索作为避免再度失去重要人物的应对方式。而另一部分人,则会因为害怕失去重要的人而牺牲自我、接受情感勒索。

    若情感勒索者不愿再诉诸情感勒索,那么他便要学会说出真实的感受,也就是勇于承认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和恐惧。

    3. 给孩子提供“完美生活”的负面影响

    有些父母因为不希望子女经历自己童年时的艰苦,便对子女百般呵护、过度保护,在物质上尽力给予孩子想要的一切。这样养育子女将带来两方面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是使孩子误以为自己想要什么都能毫不费力地轻松得到。假如将来他不能轻松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便可能会用情感勒索的方式来强取。

    另一方面,是使孩子失去了学习应对挫折的机会。因为不懂得如何应对挫折、拒绝、失去,因此他更加依赖情感勒索的方式来满足自己不可遏止的需求。

    这也折射出挫折教育的重要意义。

    4. 情感勒索者善于“合理化”自己的行为

    情感勒索者第一种合理化的方式是,将自己看成是拥有判断力的“法官”。他们将自己伤害他人的行为解读为维持家庭秩序、建立规则、做“该做的事”。

    情感勒索者第二种合理化的方式是,将自己看成受害者,而把受害者看成施暴者。他们往往极端自我中心、极度敏感,歪曲事实,从而合理化自己对受害者的伤害。

    情感勒索者第三种合理化的方式是,将自己看成在人格、动机、能力等方面优于受害者的人。因此,他们贬低受害者的价值,如此一来,他们既可以合理地打击受害者,又可以在受害者真的要离他们而去时,减轻他们的失落感。

    情感勒索者第四种合理化的方式是,将自己的行为看作是“这都是为了你好”。他们不觉得自己的行为伤害了对方,反而觉得是在替对方着想、帮助对方。

    5. 什么样的人容易遭受情感勒索?

    这些特质包括:“过度需要他人认可;过分害怕他人生气;不计代价维持和平;容易为他人负过多责任;频繁质疑自我。”

    这些特质都可以追溯到人们的早年生活。孩提时代,人们最害怕失去父母的认可、最害怕父母生气、害怕家庭不和睦、当家人有需要时年幼的子女也能立即承担起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担心自己没做好……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绝不仅限于学业方面,更重要的是:多给予孩子一些无条件的爱、多给予孩子无条件的肯定、建设和谐的家庭关系、成年家人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让孩子来时时关照自己的情绪……

    6. 哪些做法容易强化情感勒索?

    作者认为,当你面对情感勒索者施加的压力时,以下做法中的任何一项都无异于是在对情感勒索进行正强化:

    ”道歉;试图跟对方讲道理;争吵;哭泣;哀求;改变或取消重要计划或约会;提出让步,希望这是最后一次;投降。“

    受害者原以为退一步海阔天空,但其实这些做法相当于对情感勒索行为的奖励,将促使情感勒索不断升级。

    正确的应对行为包括:

    ”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正视事实;申明自己的原则;让情感勒索者知道他们的行为是你不能接受的。“

    7. 自我勒索

    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自我勒索”这个词,这个词形象生动地反映出那些对自己不好的人到底是怎么回事。

    作者认为,我们可以一人分饰两角(勒索者和受害者),实施“自我勒索”。

    很多人因为担心遭受反对、拒绝、批评、挫败,我们甚至不敢和别人商量,就在想象中给自己施压,放弃了自己的主张和权益,阻止自己去做想做的事情。然而,假如理性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些担心并不是事实。这是自我设限,也是自我勒索。

    比如,一个四十岁的中年男性常年和守寡的母亲一起生活,一直单身,从未谈婚论嫁。在他的潜意识中,他若成家,便是抛弃了母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札记|《情感勒索》(第5、6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axer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