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读完《恰如其分的自尊》后,我近来开始阅读《情感勒索》。可以说,这两本书和去年阅读的《不要用爱控制我》(1-4)在内容上有很大的相关性。之所以系统阅读这方面的书籍,主要是希望继续深入理解关系里的“暴力”,构建更好的人际关系;其次也希望略作一些读书札记,与读者分享,使更多人受益。
第一章为《诊断:情感勒索》,我从本章中提炼出五个重要的知识点:
1. 情感勒索的相处模式:一方施加压力,然后另一方屈服。
换言之,在压力下屈服,这是最简单的判断一段关系是否变成“勒索”的标志。如果关系的双方在交流中只有需求和感受的陈述,而没有“压力”存在,那么就不是情感勒索。
书中第21页的例子就很好地说明,人们有权利忠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不施加压力地提出自己的界限、强调自己的原则,。
2. 在平等的关系中,别把“需求”变为“要求”。
不少人在表达需求上存在困难。原因可能是他们害怕被对方拒绝,或者说他们不能接受自己的需求会被拒绝。如果我们想请对方帮忙,那么就要给予对方可以拒绝的空间,接受对方可能的拒绝。否则,这种“请求”就会变成“要求”。当要求过分、需要对方牺牲自己的需求和人格时,情况就会变成情感勒索。
3. 健康处理关系冲突“四步法:
(1)确立自身立场
(2)阐明自己的需求
(3)表明自己能接受的范围
(4)让对方可以自由决定是否接受这样的条件
在人际冲突中,有些人难以做到前三点,没有立场、认为自己的需求不重要或者放弃界限的人会一再容忍他人的侵犯。而有些人是难以做到第四点,因此他们确立了不合适的界限,眼里只有自己的需求而对他人的感受和需求视而不见,甚至试图侵入他人的界限,却强迫对方接受,不允许对方拒绝。前者往往遭到后者的情感勒索。
只要考虑一下我们平时主要存在哪方面的问题,就可以知道在关系中更容易处于被情感勒索的地位还是情感勒索他人的位置,借此,我们可以校正自己的行为方式。
4. 如何辨识情感勒索者的动机:
情感勒索者(1)试图掌控你(2)不理会你的抗议(3)坚持他们在性格和动机上绝对优于你(4)对于你们之间真正的问题采取逃避态度。
5. 过度依赖与情感勒索
婴幼儿可能会在父母离开时感受到被抛弃的恐惧。但是有的成年人,也可能会因为这样的恐惧和忧虑而限制配偶或亲人的行动自由。似乎只有对方一直守着ta,ta才能感到安心。
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于内心的成熟,来自于勇于面对和探索内在世界,而不是在外在世界中死死抓住某个人当作自己的救命稻草。
第二章为《勒索的四种形态》,我从本章中提炼出以下四个重要的知识点:
1. 四种典型的情感勒索者:
(1)施暴者:典型话语是“不听话就滚” “不听话就打你”……
(2)自虐者:典型话语是“如果你不(按我说的做),我就伤害自己(自残)/让自己生病/自杀”……
(3)悲情者:沉默、沮丧、眼含泪水,”沉默的暴君“。沉默背后的潜台词是“都是因为你,我才受这么多苦。”
(4)引诱者:”只要你(按我说的做),我就(给你承诺)。“
生活中的情感勒索者往往不是单一的某种类型,而是两种以上类型的叠加。
2. 明着施暴和暗着施暴
书中把施暴者分为“积极施暴”和“消极施暴”,我更愿意把他们叫做“明着施暴”和“暗着施暴”。“明着施暴”很好理解,就是直截了当的威胁,比如“如果你要和我离婚,以后就再也别想见到孩子。” “如果你要和ta结婚,就别认我这个父亲。” “如果你一直哭,妈妈就不要你了。”
而“暗着施暴”,则不为很多人所觉察。比如说低头生闷气、冷冰冰、一语不发的态度。作者甚至把这种态度称为“酷刑”。
3. 自虐者的脆弱是一种“伪装”
作者认为,“施暴者会把亲密伙伴全当成幼稚的小孩来对待,自虐者则会把对方视作成年人,而把自己当成小孩。”自虐者通过让自己变得脆弱,极度依赖身边人的关心。
不仅如此,自虐者没有树立“为自己负责”的信念,而是把自己生活的难题都推给别人。“如果你再不借我钱,我就要睡在大马路上了。” “如果你离开我,我将生不如死。” “如果你不帮我买房子,我这辈子是娶不到老婆了。” …… 这些典型的话语都表明他们不愿意为自己的生活承担责任,把自己的问题归咎于他人。从这个角度来说,自虐者和悲情者又有些相似之处。但是,自虐者的威胁性更强。
4. 不给别人控制你的机会
很多人似乎有“拯救者”心态,觉得只要自己继续留在情感勒索者身边,他就不会伤害自己,他的生活就会有指望,从而牺牲了自己的利益和幸福。还有的人对情感勒索者的改变总是抱有希望,指望着对方有一天幡然醒悟。这两种心态都给了对方控制自己的机会。
作为一个善良的人,我们可以尽己所能地去支持对方,给予一定的帮助,但是我们不必通过继续留在对方身边接受伤害来帮助对方。对方的生活、对方的不幸,都不是我们的责任。每个人都应对自己负责,而不应以任何手段要挟他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