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强调要诚信,但这个诚信不是没有原则的,而是要接近“义”。否则,诚信也是没有价值的。有子的这个观点,对一些人没有原则的诚信,被所谓的信用绑架,具有警醒作用,可谓是当头棒喝。“义”者宜也,宜室宜家宜社会宜天下。否则便为“不义”。立身处事因以“义”为准则,不可有狭隘的江湖义气,为少数人的利益而去牺牲多数人利益,“为朋友两肋插刀”,犯下错误而不自知。甚至还自豪地称自己重“义”,实在是需要谨慎。
对人恭敬是没有错的,“恭则不侮”,“上善若水”。但这一切,都要有“礼”的规范。时而恭敬,时而庄重,不卑不亢,一切皆以有“礼”为准。对上不卑,对下不傲,同事有礼,其必“远耻辱”。
第十四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本章孔子突出了“修身”的重要。衣食住行都可以没有要求。但做事必须“敏”,意为快速勤劳,智慧多思。说话必须“慎”,拿不准的不说,不合适宜的不说,未做的不说。理应养成行在言先之品格。
“就有道而正”,意为接交有德行的人,努力纠正自己不当的言行。人有所长,我们需要的是一双发现有德者的眼睛。首先考量其胸怀抱负。锱铢必较之人慎交,损人利己之人慎交,急功近利之人慎交,心胸狭隘之人慎交。其实是做事风格。交踏实肯干之人、专注一事之人、研究思考之人、顾全大局之人。
第十五章: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在子贡心目当中,这类人的道德品质超出一般人。他们能坚持自己的内心,不因外界处境的或贫或富而改变坚守。孔子的认识则更进一步,品德的高尚不仅是一种坚持,而是“乐道”并努力进一步提升自己。如贫而乐,想到了颜渊之贫,“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也难怪孔子会大赞“贤哉,回也!”“富而无骄”,不是修养的终极,还应该“好礼”,用“礼”来约束自己。
子贡的引申是极妙的。君子加强自身的修养,如同玉器的切割,初挫,雕刻,打磨。除去大的不合礼义的方面,再初挫,就是初步形成优良品质。如“贫而无谄,富而不骄”。接下来再精雕细刻,细致打磨,品格趋于完美卓越。如“贫而乐,富而好礼”。也难怪孔子会赞美子贡“告诸往而知来者”,意思是子贡善于运用所学,从做学问和人品修养上都能正确引用《诗经》的话。
第十六章: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反诸己身”是圣人最大的特点。别人不了解自己不应该去埋怨别人,而要去思考我了解别人吗?我有没有发现别人的“有道”而去接近学习?我有没有发现别人的“好礼”,而约束自己?我有没有发现别人“告诸往而知来者”,而改变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