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咨询观摩中有四个收获:
一、课题分离。来访者的议题是,我怎么对待别人,也希望别人怎么对待我。喜事上,我给他200,他给我100,我就会觉得很沮丧,感觉他不重视我。
黄金法则:我希望他人如何对待我,我就会如何对待他人,这个对待是灵活的,只是希望而已,如果他不这么对待我,也是没有关系的。
反黄金法则:我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应该怎么对待我,如果做不到,我就会很受挫。
干预措施:课题分离。所谓课题,就是一个课对应好多的题,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课题分离:一件事情的后果由谁承担就是谁的课题,他人无权干涉。完事了,这就是课题分离的全部过程。
黄金法则:我希望别人怎么对待我,我就怎么对待别人。课:我希望别人怎么对待我;题:我就如何对待别人,课题是分离的。
反黄金法则:我怎么对待他人,他人就必须如何对待我,做不到我就沮丧。课:我怎么对待他人;题:别人必须这么对待我,课与题纠缠在一起了。
通过课题分离,完成对自己行为的掌控感:我怎么对待他人;题:他怎么对待我,不是我能掌控的事情,也就跟我无关。
二、当来访者矛盾而又做不到时,可以采用放大技术:
我此时此刻还做不到顺寻他人的意愿而改变,我允许自己摆动,我接受此时此刻的自己,那也是我自己的真实的一部分。
三、当来访者不断苛求童年时未被满足的那部分,他一直在退行时:
咨询师可以给来访者赋能:一个小婴儿,如果父母不去给你找吃的,他会不会饿死?
来访者:会的。
咨询师:如果你作为一个成年人,父母不去给你找吃的,会不会饿死?
来访者:不会。
咨询师:为什么?
来访者:我是成年人呀,父母不给,我自己也可以去做饭呀。
咨询师:那童年里没有被满足的接纳与爱呢?
来访者:可以找咨询师或者父母扮演获得替代性满足。
这个地方给了我一个新的思路和领悟:来访者受到了很多的童年创伤,从时间上来讲,其实已经过去了,再也回不到过去了,但来访者执念在那个固化的思维里,看不到眼前的方法。这个时候,咨询师提供一个思考方向,虽然童年的那个创伤的童年,永远无法回去改变了,但退而求其次,可以获得替代性满足,这是心理咨询的价值所在,提供一些替代性功能满足体验。
四、撞到南墙即回头
咨询师:你的决定是什么?
来访者:感觉行动上很无力,做不出来行为。
咨询师:好像又回到了这个循环的怪圈?
来访者:是的。
咨询师:一定要改变吗?
感觉在这个地方,可以停留一下,不必要非要做出一个决定,可以先和自己的感受呆在一起。我们说不到南墙不回头,有时候越不回头,就越陷落在那个循环模式里,出不来。
有时候,是需要呆在那个感受里,好好体会撞南墙的感觉,然后回头。就像一颗小麦种在地里,是需要一些母体的死亡,才能创造新的生命,即重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