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要练习》
[美]戴维·迈尔斯
34个笔记
关于此书
>> 心理学产生的前一百年内,对消极情绪(抑郁、焦虑、压力)的研究远远超过了对积极情绪的研究。
>> 生命中的愉悦主要在于心灵,而非身体。要得到幸福,就必须宁静生活,超越俗世的欲望和物质财富。
>> 什么样的经历、环境、特质和态度能帮人们获得幸福?什么又会阻碍人们获得幸福?简而言之,谁会获得幸福?怎么获得?
>> 就像生理疼痛一样,心理疼痛是一种对危险、威胁和失去的预警。痛苦蕴含理智,疯狂产生出路。消极情绪表示整体状况不太好,激励人们不断反思、重新评估,而不是像无忧无虑的幸福之人那样随意做出判断。
>> 反之,幸福的人精力充沛、果断、灵活、富有创造力且善于交际。与不幸福的人相比,他们更愿意相信别人,更愿意爱别人,也更愿意给予别人回应。
>> 幸福的人能容忍更多的失败。他们不粗暴对待他人,并且对他人也更宽容。
>> 多个实验之后,人们发现,幸福的人更乐于助人。这就是所谓的“自己感觉好才会做好事”,感觉自己成功的人更愿意教导别人。
>> 人类的幸福既是目标(希望自己生活充实、愉快),也是达成更充满关怀、更健康的社会的手段
>> 幸福不只停留在生理和物质层面,更重要的是内心的福祉。
第一章 坏习惯不是你的敌人
>> 第一章
坏习惯不是你的敌人
>> “整体而言,你对这些天来自己的生活满意吗?非常满意、满意、不太满意还是完全不满意?”
>> 以下问题有关积极情绪:
在过去的几周里,你是否曾感到:
特别激动或对某些事物特别感兴趣?
因为有人表扬你做的某件事而感到骄傲?
因为完成某件事而满意?
开心到了极点?
一切如你所愿?
以下问题有关消极情绪:
在过去的几周里,你是否曾感到:
坐立不安,以至于无法长时间坐着?
非常孤独,或者与世隔绝?
无聊烦闷?
抑郁或非常不快乐?
因为有人批评你而沮丧?
你经历了多少种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呢?
>> 人类有多幸福?
>> 幸福是一种想象中的状态。从前,生者认为死者幸福,如今,往往是大人认为孩子幸福,孩子认为大人幸福。
>> 人们在说谎吗
>> 与其说幸福取决于客观环境,不如说它取决于我们对外在环境的反应。
>> 第一种偏见是社会赞许倾向。人们往往倾向于自我报告好的事情。
>> 大量研究发现,人们更容易感知、记忆和交流美好的信息,积极思维往往会占据上风。
>> 第二种偏见是人们的暂时性情绪。
>> 第一,在不同时间段请人们评估自己的幸福和生活满意度水平时,答案会保持相对稳定。一个人今天说自己的生活充满幸福,非常满意,大概率在一年后还是会给出相仿的答案。
第二,说自己幸福的人还会表现出各种代表幸福的标志。在访谈过程中,会发现他们微笑、大笑的次数更多,描述的记忆更幸福。
第二章 财富与幸福
>> 第二章
财富与幸福
>> “收入”一举攀升到所有标准中的第二位。第一位是“工作的趣味和意义”。
>> 富裕国家的人民会更幸福吗?
>> 在同一个国家,最富裕的人也是最幸福的吗?
>> 国家富裕程度与幸福中度相关,民主历史与幸福强相关。
>> 一旦我们达到了一定的舒适程度,更多的钱带来的是回报递减。
>> “收入与幸福的关系弱得惊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一旦人们满足了基本需要,拥有了安全、稳定的食物和住所,有意义的活动,丰富的关系,人们的幸福就与开不开宝马无关了—
>> 这意味着人们的致富方式有两种:一是增加财富,二是降低欲望。
>> 你若能给我看一对仅仅因为不宽裕而不幸福的夫妇,我能给你看十对因其他原因而过不下去的情侣。
>> 财富增加了,幸福感也会随之提高吗?
>> 一旦脱离贫困,进一步的经济发展无助于提升人的精神面貌。
>> 其一,对真正贫困的人不敏感,就像一个微胖的人在真正肥胖的人面前抱怨自己有多胖;或者考试一直拿A的学生某次拿到B之后,在一直拿B的同学面前抱怨自己考得有多差。
>> 其二,“哭穷”会腐蚀人们的思维方式。社会心理学的一大定律是言语会影响人们的思维和感受。积极的言语会促进积极的态度,抱怨则会放大不适感。社会心理学家将其称为“说出即相信”效应。
>> 让我们平和愉快的事物就在日常生活之中,烹饪、闲聊、讲故事、做爱、钓鱼、养动物、种花、运动、听音乐、看书、养育孩子——这些事情都浸润着福祉,闪耀着恩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