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我正准备吃早饭,老公晨跑回来,和我说起小区里来收垃圾的一对母子。
她们大概是承包了小区里的垃圾清理工作,每天早晚都会开着三轮车来收垃圾。母亲不到40岁的样子,经常戴着一顶深色遮阳帽,没注意看过她的五官。小男孩10来岁的样子,常常穿着一双凉鞋,高高挽起裤腿,露出脏兮兮的脚踝。
“人和人的命运竟如此不同,但别的孩子都享受着暑假,上各种兴趣班的时候,这个小男孩却每天与垃圾为伴”,老公略带心疼地说。
“众生皆苦,那些天天上兴趣班的孩子也不见得有多幸福,每个境遇有每个境遇的烦恼”,我也发起了感慨。
新的一天,从思考幸福与痛苦开始。
这就是一道哲学题,每个人都会面对的问题。
世界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人需要什么才能过上好的生活?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试图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苏菲的世界》就是这样一本哲学启蒙书。
故事从一封信开始,主人公苏菲是一个14岁的小女孩,有一天她收到了一封神秘的信,信上写着奇怪的问题,引起了小女孩的好奇心。写信的是一位哲学家,名叫艾伯特,他试图用这种方式来给一个小女孩讲哲学。
整本书的信息量极大,几乎涵盖了整个西方的哲学发展史,对于我这个不懂历史的小白来说,读这样一本书真的是很烧脑,前前后后读了快一个月的时间,读的过程中也没有记笔记,所以合上书本,我也没记住什么,只是粗略地记住了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几位重要的哲学家。
如此烧脑的一本书真的适合14岁的孩子读吗?想想14岁的我只是一个刚刚步入中学的少年,没有思考过人生也没有想过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接触哲学应该是上了高中以后,政治课开始学习马哲。
相信书中的苏菲也不能完全听懂,但她又对艾伯特提出的问题着迷,她想知道答案,听完艾伯特的讲述之后她会问出“我们到底是为了什么活着?”这样的问题,说明她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有了一点点不同。
我想,这就是哲学对我的第一个启发,对这个世界保持好奇心,这比学习知识重要,正是因为好奇心才诞生了哲学。
第二个启发是,哲学塑造了人类的三观,世界是什么?我们为什么活着?苏菲会问妈妈这些奇怪的问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她的内心深处开始萌芽了。
哲学的第三个启发是,辩证地看待问题,这个我们在高中的政治课本里应该都学过了,但14岁的孩子还没有这样的思维模式,包括成年以后我们也很难做到辩证地看问题,常常简单地判断对错,做选择也是非此即彼,常常陷入两难境地,这就是二元认知模式对我们的影响。
就写到这里吧,出差中,在宾馆里写下的这些,距离读完这本书已经过去半个多月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