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982178/c8d9be7516bd521a.jpg)
在家翻箱倒柜,找出那本《孩子你慢慢来》。
上周那位烦恼于孩子玩游戏的母亲又满面愁容地坐在我办公室,我想帮帮她。
我满怀期待地带着书,为能帮到同事而欣喜,为这本书能否再回到我手上而担忧。爱书之人,对所读过的书有一种天然的感情,那上面有自己的勾勾画画,有自己兴之所至的小感触。而借出去的书,有去无回的概率又的确很高。借书之人,有时往往是三分钟热度,不久之后,那热度灰飞烟灭,书也被束之高阁,可怜了书的主人,尽享望书而不得的惆怅。
自己是做好书借出去回不来的准备的,大不了算我送给她。如果能帮了她,割舍一本书的代价,也还是值得的。
我兴冲冲地把她喊到我的办公室,满怀期待地把书交给她,结果得到的回馈是:我哪有时间看书?
那一刻,心中升起一股无名之火。感情这些天来,她来我办公室,并不是本着解决问题而来,她其实只是来倾诉的。可她没有想到的是,我以为她是本着解决问题而来。
她又开始跟我絮叨儿子的不是,她说儿子打游戏上瘾,她没收了儿子的手机,儿子跟疯了一样要跟着她来上班。然后又把种种烦扰再次复述了一遍。
我:儿子打游戏上瘾是谁下的结论?
她:我认为的。
我:你的依据是什么?
她:我没收他手机,他疯了一样要跟我来上班。
我:你试试你今天上班不带手机什么感觉?难不难受?
她:——
我:我希望你能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你以为。你敢不敢暑假放手让他玩?你老公陪他一起玩,通过游戏,了解儿子内心的想法?
她:——
我:你是有二宝的人,如果你总以为孩子的问题出在孩子身上,那么大宝出现的问题还会出现在二宝身上。孩子身上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这本书就是教你学会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的。
她:我没有时间读书。
我不知不觉提高了声音。
大宝和二宝都是男孩,你不可能总把他栓在身边,他晚自习的地点你干预,他骑车你干预,他学习态度你干预,他玩手机你干预。他高二了,你种种的干预就变成了唠叨,他能愿意回家吗?请问,你想干预他到什么时候?当他哪天依赖上了你,啃老怎么办?
高二的孩子,该让他学会自我管理了。如同他小时候,想自己吃饭,想自己走路。放手让他去尝试,即使错了,他也能从失败中吸取教学。你总怕他出错,什么都帮他做主,最终的结果就是他今后什么都靠你给他做主,你能陪他一辈子?
她:你能不能跟我老公去说说?
我:你如果听懂我的话,你就自己跟老公去沟通,看我说得有没有道理。
她:我脑子里现在一点主意都没有,我很乱。
第二天,她跟我说:书我看了,为什么我都看不懂?
这一幕已是一周前发生的事情,之所以今天无比感触,缘于今天在都读《学哲学 用哲学》这本书的有感而发。
《学哲学 用哲学》这本书是一个学长推荐给我的。那时,自己被人诬陷,心情陷入低谷。某天,接到一个电话,有人邀请我去见学长,欣然前往。就在那天跟学长的畅谈中,他向我推荐了这本书,告诉我,这是一本解决问题的书,通俗易懂,作者李瑞环。
我向他表态:马上去买,定会认真拜读,读完后汇报心得。
待至买来,只读了几页,就再也读不下去了。书里的关于哲学、关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等名词还是抽象难理解,关键是内心抵触,就将其束之高阁了。
这段时间读《万历十五年》,第一次读,因为语境和生僻字的原因,也是感觉读得辛很不顺畅。某天,下载了喜马拉雅FM,听北大朱小杰教授的朗诵,他的声音跟书的内容十分贴合。听着他的朗读,看着书中的文字,第二遍的听读让我彻底喜欢上了黄仁宇先生的写作风格。
昨天我试着开始读《学哲学 用哲学》,今晨用时1小时,朗读了两篇,我发现我心平气和、安安静静的朗读着,思考着。书中的语言的确是通俗易懂的,书中都是用严谨的思维一步步教你如何学哲学 用哲学,这是一本哲学启蒙书。
想想自己的经历,想想同事的经历,其实我和她没有什么不同。她所经历的,是我经历过的,所以我才能置之度外,站着说话不腰疼。而我呢?距离学长把那本书推荐给我,已过了八个月的时间,因了同事的这份迷茫而给了反思自己的机会,如此说来,我在帮同事,同事实际也在帮我。
很高兴能有这番醒悟,安安静静的把这上下两册读完,总归要当面跟学长再畅谈一次,交流学习心得的同时,不忘汇报这段心路历程。
孩子的问题也好,自己的问题也好。都要自我反省,发自肺腑地愿意提高自我,事情才能有转机,问题才能得以解决。
家长,不妨你也慢慢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