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开学季,作为初中毕业班的一名老师,隐约间似乎已嗅到了战场销烟的气味,耳畔也不时传来家长的各种声音。“孩子成绩老是不见起色,咋考一中啊!”“孩子英语一直拉腿,你说他上一中有希望吗?”“马上就中招了,我都急得失眠了,可孩子就是不知道着急”……
以上这些家长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班里的中等生,平日里学习非常辛苦,伴随而来的还有巨大的精神压力,每天在书山题海中疲于应付。我也曾试着透露,其实目标没必要定的那么高,要量力而行。可是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脸上都隐隐写着俩字:“不甘”。
这种现象一直困扰了我很久,因为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历年历届都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一直不理解家长为什么对孩子期望真么高,但也从没有静下心来认真考虑过。借着这个机会,我第一次认真分析并梳理了个中缘由,可能纯属个人愚见,有不全面的地方,留待以后再补充吧。
一 .为了面子。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秀,考上一类高中,倍儿有面子,自己也打肿脸充胖子,不考虑孩子实际水平,一味跟风,给孩子定了一个高不可及的目标。
二.对孩子认识不够,盲目乐观并相信孩子。这类家长通常会有这样的想法:“我孩子非常聪明,就是不够踏实,他要是把劲儿都用在学习上,分分钟就成了学霸。”
三.为了激励孩子。这类家长深信“法乎其上,得乎其中”,认为只有给孩子定高目标,他才会有压力有动力,有学习的劲头,即便将来考不上,退而求其次,也不会差到哪去。
对于前两种思想,我认为最不可取,有这样思想的家长首先就是不合格的,啥叫面子?其实就是攀比和虚荣心在作怪。跟别人比工作,比家庭,比收入,现在还要比孩子,比来比去,你还有完没完?这样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十有八九也会是父母的翻版,虚伪而势利。而盲目地认为自家孩子聪明,只是不够努力,这样的家长恐怕也是一直这样定义自己的吧。在单位庸庸碌碌,却对身边的骨干,优秀人才不屑一顾:“有什么了不起的,我如果好好干,还不甩他几条街。”可问题是,人生就这大几十年,你难道要等到退休时才开始好好干吗?这样家庭出来的孩子同样会带着父母思想的影子,不愿踏踏实实学习,却自我感觉良好,想的多,做的少,听不得别人的一句批评,归根到底,是不愿面对那个并不优秀的自己,只好拿“聪明但不用功”来做遮羞布,挡箭牌,自欺欺人,在浑浑噩噩中度日。
对于第三种情况,我觉得可以理解。毕竟“志存高远”是一直以来人们普遍推崇的价值取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无论是现实主义的杜甫还是浪漫主义的李白,都层高举理想的大旗,扬起激情的风帆,在诗歌中痛快抒情了一把,也激励了后世人对理想执着的追求。但我认为,凡事都不能绝对化,一刀切,高远的目标对有些人来说是指路的明灯,航行的罗盘,对有些人来说也可能变成背上的大山,孙猴子头上的紧箍咒。每个孩子的个性气质,心理承受力,抗挫力都各不相同,对于一个知识基础薄弱,内心敏感,性格内向的孩子来说,过高的目标设定对他并不是一件好事,很有可能会打压得他恐惧,逃避,进而过度自责,厌学,甚至出现心理障碍。所以,家长越用力,越心急,孩子的状态越差。
作为家长,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合理设定目标,稍稍降低一些期望值,这听起来似乎很无奈,很没劲,是不是?可能有人还是会不同意我的观点,认为我是一个消极主义者。然而我认为降低目标并不是就可以减少几分努力,这只是战略调整问题,对准眼前触手可及的目标,集中火力,全力以赴,在初三剩下的最后几个月里,为孩子加油打气,保驾护航,如果孩子不出所料,最后达成目标,那也算没有遗憾,如果孩子在最后几个月状态大改,成绩突飞猛进,那就是意外惊喜。关键是无论那种结果,孩子的自信心建立起来了,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
学习不是一场短跑比赛,它更像是一场马拉松,高中,只是整场赛跑中一个小小的站点,何必那么执拗于一城一地的得失?家长们的过度焦虑,过高期望,到底是因为孩子,还是源于对自身生命状态的迷茫和失落?生命的饱满充盈,生活的幸福和谐,并不取决于你的学历,财富,地位,而是来源于你是否能悦纳自我,是否能从自我生命的不断成长中汲取到新鲜的汁液,让生命时时处处都在遇见中散发芬芳。
家长的品格决定了孩子的品格,家长的格局决定了孩子的格局,家长的眼光决定了孩子未来的走向。在孩子成长的漫漫之路上,我想真诚地对家长提醒一句:“家长,请慢慢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