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
传达给我们的是:人不看重名利,才可明确的志向;人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深远的境界。
语浅意深。
第一次看到默念时,字字犹如清新音律钻入心儿。曾将它列入名言警句,却只停留在了欣赏层面。
而现在快被零碎时间砸碎,又焦虑的我,不禁有强烈的危机感要去抓住后半句--非宁静无以致远。
自己是需要整块时间才能投入的不适应人群。如果出门,排队15分钟,等车十分钟,坐车半小时等,这些可利用的时间都很难投入,去做所谓的正事。
比如,本来打算在等车的时间里,看点文章,却时时断了线,没心情,读不下去。多次之后,浪费了太多时间,又没收获,而心有堵。
另外,心里装事时,效率也极其低。还时常被其他所诱惑。
这直接导致了时常对现状不满意的结果。为每天浪费的时间而懊恼。讨厌现状,讨厌自己。
6+1(5):心静下来就是全世界反省过,行动的问题只能从思想上来解决。一度喝“鸡汤”来强身健体。有的药料对症,有的则是江湖之药。唯一还有印象的,是下面这个故事。
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因家境原因,不得不出来工作。无论多脏多累,多简单的工作,他都始终如一地坚持完成。
后来靠着这种劲儿,他一步一步地往上成长,成为了大家眼中的成功人士。
别人问他,你为何总是能一心一意地去完成,而从不抱怨呢?
他说,你对现状不满意,要想离开它,你就必须把手上的工作做好,这样你才有机会脱离它。
其实,现在看来,更多的不是这个男孩有多睿智,而是他具备一颗动态适应环境的心,能够不遗余力地为一个目标努力。
也曾愤懑过,为什么生活会有那么多的不公平?为什么想要的都得不到?
后来慢慢释怀了。因为没有一颗安静的心,沾染了太多的尘土,混杂了太多的杂音。做不到心无旁骛,又怎有资格让你的时间跟那些人一样宝贵。
每次读民国时期的名家著作,比如,林徽因,胡适,张爱玲,钱钟书,梁实秋等时,都是怀着致敬的心情。
他们能在纷乱的世界里,将深刻的思想有力地跳跃在纸上,即使数十年,数百年之后,仍然能跟我们牵起有效的链接。而且他们文字无声地敲动浮躁的弦,给人以心静的魔力。前段时间,重拾经典,依旧收益良多。
之前听过一句话:“心沉静下来,智慧就会升起。”
人生智慧是在反思中汲取的,那恰恰是心灵最沉静的时候。
而且生活事件的不确定性和丰富性,往往需要我们在不同的状态里寻找不同的模式,去走向高效。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拥有一颗沉静的心。
心静下来就是全世界。
我想拥有全世界,因此我的目标是:在静中再生,在静中安定。
不被混浊误了眼,不被烦躁误了心。
比如,在无关的聊天中,写下这篇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