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提到了自然语言写作这么一个概念,也就是口语化的讲述。这是得到品控手册里面最能体现用户思维的一个写作方式。从进化心理学的视角,说话是几百万年的事情,而广泛的书面表达和交流也才几百年的事情,人们天然对这个口语化的表达更加亲近。
即使抛开音频这么一场景,对于普通写作者而言也同样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有对象感的讲述让写作者可以跳出自己固有的思维逻辑和表达习惯,这是贴近用户的第一步;短句减少了用户理解信息的时间,也倒逼写作者的表达更加简洁;从起点到终点的口语化讲述,提供了写作者的一个大的叙事方向,也让用户对于知识的有了更强的交付感。
对于一个普通写作者而言,单单知道这些写作过程中的一些零碎原则,可能还不够。具体在一篇文章的架构中如何能更加贴近读者?
我将通过四个维度为你细致地解读这份品控手册中提到的写作框架。在详细的解读之前,需要说明的是,得到本身是付费知识平台的头部产品,对每一篇文稿都有着先相对较高的要求。每天听本书这个栏目还吸收了订阅专栏中很多优秀写作者的方法,他们有李笑来,有古典,有万维钢,都是一流的作者。
这次的解读面向的是普通写作者,似乎会有些不太恰当,毕竟不是每一个普通写作者的每篇文章都需要这么来写才算合格。而且即使谈到写作要离用户更近,接下来要提到的写作框架也不是唯一的方式。
这里只是提供一个写作上可能性,这个可能性经过得到的验证,证明可行。对于普通的写作者而言,如果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有更大的质量的提升,至少这是一个值得去尝试的方向。
如何选题?
唯一一个原则是要有知识增量。这是整个得到打造产品的原则,也是对说书稿的整体写作要求。比如说,得到智能内容推荐的核心原则是“你不知道的内容,但我们猜你会需要”,而不是“你知道的内容,我让你知道更多”。
相信对于大多数持续写作的人而言,选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困扰。我也是一样。我希望可以写出可以被更多人阅读的文字,但是又不确定用户对什么东西感兴趣,垂直领域的定位也好,蹭热点也好,似乎总也感觉摸不到门道。
而且我一直觉得,写什么是一个比较主观的选择,不该有什么外在的标准。如果仅仅是把写作当做一个记录的手段,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要让写作离用户更近,选题的时候,我觉得可以参考这么一个原则。掌握这个原则,至少可以帮助你筛选掉大部分的选题,如果这个时候,发现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写了,那就正好是一个倒逼自己去输入。
Scalers第一个提出了输出倒逼输入这么一个方法论。他大概从2014年开始公众号的持续写作,在1000天的日更写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三阶持续行动的概念。我从2016年知道他,即使到现在,每次看他的文章,都能看到新的东西,带来新的收获,也成为这个公号的忠实读者。这是持续提供知识增量带来的一个效果。回头想一想,其实罗辑思维最开始的每天60S语音,一方面是因为持续行动,另外一方面是这个持续行动带给用户的知识增量。这样产品才有确定性,用户才有黏性。
反过来回顾一下自己之前的写作过程,从生活中的小情绪,到内心世界的万般愁绪,从日记到书信,实际上都是十分私人的东西。就像是多年以前某个同学所说,写作是出名以后才干的事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出名以后,即使你写这么一些情绪,也会有很多人关心,但价值不在文字里面。李笑来说,要写有用的东西,也是一个道理。
必须要提的是,得到对知识采用了一个广义的概念“书中作者的观点、思路、概念、方法论、心得、人生历程,凡精彩和有效地增量信息,皆可称为知识”。这里的人生历程,实际上是针对书中作者,这是在解读书的过程中一个必要的外部视角。对于普通人而言,在刚开始,开口说话无人听,动手写字无人看,这是一个常态,人生历程也只能作为有效增量的一个辅助材料。
说到这里,其实大多数人都会问,如何才能做到有知识增量呢,这是下一个小节会谈到的问题。
今天是6月6日,上一次完成日更是6月4日。这是我在简书重新开始日更的第一天,我的目标是持续日更写作1000天。(1/1000)容错机制是一周最多中断一天。
PS:笑来老师说要默默完成成长。这一次连日更30天都中断了两次,还怎么日更1000天?但是我还是对日更写作1000天这件事情抱有很大的期待,如果能够做到,将会是一个巨大的成长。在这么多失败,没有结果的事情之后,总该要抓住一件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去做完吧。更何况还有Scalers这么一个榜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