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四):焦虑和抑郁体验的心理发展成分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四):焦虑和抑郁体验的心理发展成分

作者: 心理咨询师卜彬 | 来源:发表于2023-12-28 15:44 被阅读0次

焦虑起源是在共生阶段,还是在分离——个体化阶段,或者是在俄狄浦斯期,其差别是很显著的。

起源于共生阶段的焦虑,通常被称之为毁灭焦虑,是对自我将被另一个自我压制和吞没并感到自我不再存在而产生的恐惧。这种焦虑使人无法忍受,并极少被感知。我们大多数人在心理上会残存毁灭焦虑,特别表现在对亲密关系的恐惧。有些人与他人亲密接触时会迟疑彷徨,这种畏惧来源于担心自身的独立存在将受到威胁。

起源于分离——个体化阶段的焦虑,是分离焦虑。分离焦虑虽然不如毁灭焦虑那么激烈,但同样是自我丧失的不祥之兆。每当分离发生,必然激起我们婴儿期分离恐惧的潜意识记忆痕迹。当一个人缺乏依附的对象时,就会感到空虚和不真实。分离焦虑还能导致严重退行以及萌发莫名其妙的敌对情绪。

焦虑的第三种形式是俄狄浦斯焦虑或超我焦虑。俄狄浦斯焦虑产生于儿童自我感和现实感巩固之后,包括害怕因不能接受的性、攻击和依赖冲动而受到惩罚。虽然这种焦虑没有威胁到现实知觉和自我认同,但是将严重损害自身的“完美感”。个体的成功体验通常激起俄狄浦斯焦虑,如果一个人的成功使他情绪上强烈的感受到战胜了父辈,他可能会变得非常焦虑或出现一些症状,潜意识中期望自己的举动将受到惩罚。

安娜.弗洛伊德区分不同焦虑类型与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互相兼容。对本能力量的恐惧,是在心理发育早期的共生阶段,当无限能力幻想过于强烈时而产生的自然恐惧。信号焦虑来自于儿童曾经类分离并且拥有记忆能力时的焦虑体验;而超我焦虑,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俄狄浦斯期认同方面的成功。

一个人到底患有哪一类焦虑,不能简单地从患者的外在表现来推断。同样,当一个人抑郁的时候,感受痛苦有三种不同的状态:在精神病状态,认为自己罪孽深重,已无药可救;在边缘状态,感到绝望和空虚、被遗弃;在神经症状态,相信追求快乐是危险的。能否对抑郁者提供安慰和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抑郁内在特征的主观理解。要真正对某人的痛苦产生投情,必然取决于对痛苦所代表的特定性质和心理发育问题的理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精神分析案例解析》(四):焦虑和抑郁体验的心理发展成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btj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