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650307/114e49b689bc2fe6.jpg)
1
受桃妈邀请,我带澄儿去过三次游乐场。
与桃妹的兴致勃勃不同,澄儿总是要呆呆站立观察很久,才会一步步迈向感兴趣的游戏区。等他彻底放松下来,投入地进入各个游戏地带,时间往往已经过去大半个小时了。
看到别的小孩旁若无人的兴奋奔忙,我心中都闪过一层焦虑:孩子内向?慢热?正常吗?
虽然放眼望去,游乐场的孩子都比他大不少,同行的桃妹也两岁半,澄儿至今才满十七个月。
可是,在孩子们的嬉戏喧哗中,我更容易看到别人家小孩的尽兴与奔忙,更容易关注澄儿的小心谨慎,更容易忽视孩子们的实际年龄差别。
我这样焦虑。
所以,前两次我都积极施以援手,把他抱上旋转木马,放进海盗船,带他一起坐滑梯……我生怕他错过一个游戏地带,失去体验一处新鲜的快乐。于是,总是赶时间般将他抱进抱出一个个游戏区。
起初,今天我也做好了帮他的准备。我先走进游乐场中间,在一处游戏区站立,静静地等候他。我一直望着他,期待他接收到我的邀请信号。可是,他目光扫到我,又离开。那一刻,我突然克制了去抱他的冲动。
只见他一个人站在入口处,眼睛四下张望搜寻,他在观察、思考……一瞬间,我好像看到了他的头脑里各路神经血管奔突忙碌,将目光所见统统收入脑海中整理分析。
我带他来游乐场的目的是什么?玩耍?见识?
他的眼在看,脑在动,见识长了;他安安静静地站在那儿,不慌不忙,不惊动不打扰,兀自站成了一幅画,他的内心必然平静安宁,快乐的感觉一定在心中流淌,这不等同于玩耍取乐么!
孩子是我的一面镜子。今天我定定地看了他很久,如同他定定地看整个游乐场。我看见了他,如同看见了我自己。
后来,澄儿一点点上前,从抚摩游戏器材开始,逐渐上道,像其他的小朋友一样痛快地玩了起来。
在整个游乐场时间,除非他请求帮助,我始终站在一旁,不远不近地看着他。
2
旋转木马一定要坐在上面玩耍吗?看、抚摩,甚至用手拨动木马算不上玩耍?
更进一步想,玩耍的定义是什么?某种玩具的使用规则是固定的吗?如果固定,这规则是谁制定的?解释权归谁?
孩子能决定怎么使用手里的玩具或者其他什么东西吗?
爸爸带三岁的儿子在楼下玩滑板车,脚踩上去,这样,不对,这样子,对,就这样……
妈妈教两岁的女儿吹泡泡,对着呼一口气,来,我教你,别舔,我来,别夺……
对话熟悉吗?
玩耍的是孩子,可他们往往被剥夺了主导权。
3
仔细观察孩童初次接触某种东西的状态,你一定会发现球不是踢的而是用来舔的,书不是读的而是拿来撕的,食物不是吃的而是拿来扔的……如果大人不急于纠正的话。
大人们总是急切地将他们认识的这个世界显示给孩子看,篮球用手拍,足球用脚踢;书是用来读的,撕了是亵渎;食物是拿来果腹的,扔了是浪费……
这些没错呀!确实,这些常识在成人世界里通用,可是大人忘了,这样赤裸裸的传授,剥夺了孩子认知的体验。
孩子天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对他们而言,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来的更深刻也更有趣。
更严重的是,若大人传授的不仅是常识呢?比如:对待配偶的态度,残疾人的态度,学校乃至教师的态度,甚至其他一整套认知。
假如这些涉及大是大非的态度违背了人类价值标准和自然法则了呢!孩子会祸当其首吗?
4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做了妈妈以后,我更觉得在孩子面前要谦虚,要谨慎。身教言传都是自我的外化,若上梁不正,下梁歪了呢!
世界变得太快,我们的知识折旧率太高,若不及时升级认知,头脑里必有一大片腐朽荒凉。
要清除,要清除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