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块黄灿灿的美食,看上去像煎鸡蛋,沿边金黄,不均匀的气泡孔,酱黄间白,裹着油香,闻着清香诱人,风味浓郁,独特口味,呈现在眼前,地地道道的乡里味道。
这个家常早餐,舀面饼。现代城里的人估计没有几个人能猜到,这也不能怪,中国地大物博,民俗文化,习惯风格迥异。一个地方的早点,而且是家常做法,可就是这种美食,伴随着我们一起成长,其味悠远。
我的家乡地处河网密布,纵横交织的水乡苏北里下河平原地区,东西流向的蚌蜒河,流经千年的两岸,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河有万湾,希望的田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稻谷飘香,麦穗流金。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土地上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农村发展走上了快车道。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让老百姓生活日新月异,户户有余粮,有钱存银行,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生活水平也是空前提高。
过惯了精打细算生活的农村人,也慢慢地改变着自己。每当干重活的时候,农闲时节或者家里有亲戚朋友客人来的时候,早餐总喜欢舀面饼弄的像样精致一点,晚上就准备好第二天早餐的食物,不能怠慢客人或者犒劳一下自己。
特别是夏天早上,平常自己早点煮点薄粥稀饭,盛搪瓷盆或者瓦头盆里凉。然后就围着锅灶,开始忙活起来。
昨天晚上就调好的面糊汤泥,不厚不薄,经过一夜的发酵,表面不规则的一些小气泡,有点涨开涨大的感觉,面糊泥也有点粘性。这时一般都会放点食用碱水,喜欢吃甜的可以加点糖,喜欢吃咸加点盐,或者原味,再加点温水调和成糊状稀薄乳液,再静搁十几分钟或者半小时左右,就可以开始舀饼或者说摊饼了。
我们家自然是妈妈舀面饼,也只有农闲活不忙,我们才能享受到这美味。平常人家有老奶奶的,不忙自然有时间舀面饼,整个过程还是挺费时的。
灶上的锅热了,妈妈先用小汤勺舀起碗里的油,沿锅边上口抡一圈,油就均匀地分布在铁锅上,锅底多一点油用铜铲子再散开锅边上。文火烧灼着,丝微轻烟起,用铜勺舀起面糊汤泥,一样沿锅边散开,哪里没有的快速用铜铲补上,不让面糊聚集锅底,铲子不停地贴着锅动着,直到面糊没有流动了,整个面饼厚薄均匀差不多了,才会停手,不一会整个锅里这时就慢慢透着浓浓的面皮碱香气,细密的面饼孔里散发着面油香。
看面饼差不多熟了,这时可以起锅了,一个最大的半圆,带着一点锅贴的酱黄色,火功火候掌握到门,圆锥形一点不散,刚起锅的那种面饼香,一辈子都难忘,放在大头盆上或者特制的竹篾格子蒸架上。急不可待地撕一块,烫着甩着手,不停地用嘴吹着,吃一口,刹那间,满口留香,越吃越想吃,喝一口不冷不热的薄粥,中和一下,口里淡了搛一筷子咸菜,甚是有味。一锅面饼,锅边饼的薄脆香,中间的软绵适当,底部的厚实油亮。一种面饼多种口味,老少皆宜,不失为居家生活首选美食。
舀面饼到最后,厚的面糊汤,可以舀做一种“浆饼”,这种面饼比较厚实柔软,一般都有大碗口或盘子口那么大,厚度有三四公分厚,四周边稍微薄一点,比较费油费时,面饼成形后,要不停的翻动,中间鼓起,气孔渐大,慢慢烤熟里面,还不能烤焦。出锅之后,满满油香酱色,饼味四散,撕一角,蜂窝孔中散发着浓郁香味和热气,胃口大开。有时也用菜刀切成方形,加油炒至微黄,伴着余温爽口的薄粥稀饭,再来一口地道的“苋菜餶”特制的咸菜,想忘也不能忘啊。
自离开家乡以后,再也没有吃过妈妈舀的面饼,虽然每年春节或中途回家,但也不忍心和妈妈提及舀面饼,连愿让她多休息一下,不要那么操劳。家常舀面饼,时常想起,妈妈的味道,思念绵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