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什么是原型呢?荣格所说的原型,指的是:在人类远古神话、宗教、艺术、哲学以及其他一切文化领域会反复出现的共同形象,可以是人,比如英雄、智者、魔女;也可以是物,比如大地,曼荼罗图案;还可以是一种仪式化的过程。有多少典型的生活情境,就可以有多少种原型。
比如图腾,就是各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的原型表现。中国的图腾——龙,是中国人想象中的完美生物,它有所有动物的优点,海陆空全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龙的象征意义就是指人们追求龙的境界,不断取长补短,完善自己,梦想终有一天能叱咤风云。
龙所代表的那部分集体无意识,又是如何影响着今天的我们呢?
一个心理学专业背景的妈妈来咨询,她的问题是:意识层面认同快乐比知识更重要,但当孩子从幼儿园步入小学,她的养育焦虑就逐渐占了上风——她说:老师在班级群里不断提醒各位家长:“成龙上天、成蛇钻草,要让孩子成龙成凤,爸爸妈妈们就不能太放松了!”久而久之,她也开始动摇起来,尤其是当老师把她叫到办公室单独谈话之后,她更加有羞愧和内疚感,担心自己原来的想法会不会把儿子耽误了。
你看,龙的精神,一方面鼓舞着人们向上、积极和坚强,一方面,又有可能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埋下一颗种子,认为只有成龙成凤、才是高人一等的;只有高人一等,才是成功的。
除了图腾,原型还有很多表现形式,但荣格认为,“阴影、人格面具、自性、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是原型之中,最为典型和重要的。其中,阴影、人格面具以及自性,在本周后续的课程里会单独讲,今天,我们先来了解阿尼玛和阿尼姆斯。
简单来说,阿尼玛原型是男性心中的女性意象,阿尼姆斯则是女性心中的男性意象,分别代表了我们每个人人格中都有的潜在女性倾向和男性倾向。代表女性倾向的阿尼玛,非常自动自发、依靠直觉,或者像女巫,或者像祖母,跟人格中的情绪性和生命力有关;代表男性倾向的阿尼姆斯,则象征着年长的智者,男巫师,强调理性主义,爱追根究底。
问问自己:你的身上,是不是也具有这两个方面的倾向?哪个部分表现得更明显一些呢?
母亲往往是男孩的阿尼玛化身。如果一个人的母亲对他有反面的影响,他的阿尼玛就经常表现出暴躁易怒、抑郁沮丧、优柔寡断,担惊受怕、神经过敏等负面成分;如果母亲的影响基本上是正面的,那么他的阿尼玛就被内化为自己“梦中情人”的形象。而父亲则常常成为女孩的阿尼姆斯的化身。如果女孩对自己的父亲丧失信心,她对男性的理想化也就可能丧失依托,对男性充满不信任感,或者渴望一个完美的男性来弥补自己父亲的缺失;如果父亲的影响是正面的,那么其阿尼姆斯就被内化为自己“白马王子”的形象,也更容易在两性关系中获得幸福感。
十多年前,一位现实版的落跑新娘来咨询,她谈过三场恋爱,每一场都是临到谈婚论嫁了,她就逃跑了,离开原来生活的城市和圈子,连以前的普通朋友也都要切断联系。我请她描述父母在她心目中的形象,她说:“从来没见过父亲,母亲每次提起他,都会咬牙切齿地说:‘你记着,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
这个新娘的困境,相信我不讲、你也能分析出大概了。未来我们讲原生家庭的时候,还会进一步探讨。
正像荣格所说:“个体化的自然进程里,首要就是形成一个稳固而强壮的自我,因而个体能确立一种自我感。随之而来的,便是与他者以及,其所在的集体文化发生关联。” 认识到这些关联,是在我们前两周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自我的必经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