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还世人《道德经》原貌
还原版《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还原版《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作者: 龙潭今语 | 来源:发表于2022-08-21 15:55 被阅读0次

    还原版《道德经》第三十三章全文如下: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其安易桎,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践。

    为之于其无有,拘之于其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壘土,百仭之高起于平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以其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僵肕;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兵强则不胜,木强则供。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

    物壮而耆,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故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本章涉及王弼本《道德经》六个章节的重组:第一行是第五十二章的两句,第二至第四行是第六十四章上段,第五行是第三十四章末尾,第六至八行及第十一行是第七十六章,第九行是第七十八章首段,第十行是第三十章尾段。本章文本第二至第四行以楚简本为底本,第十行以傅奕本为底本,其余以帛书甲本为底本,并对底本作了校订。

    本章是老子道论的最后一章。道论又分道体、道性和道用三部分。“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道用的核心思想,本章是老子对此核心思想的总结,归纳为“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进一步明确了“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究竟该如何应用。“见小曰明”强调从小处着眼,方能成就大事。无论好事坏事,能洞察秋毫,把握先机,便能立于不败之地。而“守柔曰强”则强调要懂得付出。要想有所得,必先有所舍,这与当今流行的价值观“个人利益最大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唯有利他,才能利己,这是老子向人们昭示的生存秘籍,而无数人却终生不得其解。

    老子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见小曰明”。对于坏事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对于好事则要从小事抓起,两者的关键都在于善于把握先机。“见小曰明”不是孤立的,事情要一步步办成,少不了“守柔曰强”。“守柔”能拓展自身的边界,放大自身的能力,做到人为我用,但前提是要先有付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付出便没有回报,这叫作“公平公正”。但精致的利己主义往往要别人先付出,打不开整个循环,因此终将难成大事。

    本章分三段。第一段,陈述命题“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第二段,阐释“见小曰明”,从“其安易桎”至“以其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第三段,阐释“守柔曰强”,从“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僵肕”至文末。

    传世本《道德经》将这三段肢解成了六块。“见小曰明,守柔曰强”混入了第五十二章,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其丰富内涵无法呈现。本章第二段,传世本将其与老子的“无为论”混编成了第六十四章,且丢失了“以其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的分段小结,两只脚砍掉了一只脚;楚简《老子》出土后,人们才发现第六十四章上下原本就是两个独立章节。本章第三段,在传世本中则另立门户,自成一章,但最关键的两段,“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以及“物壮而耆,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却又不翼而飞,令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重组后,老子本章结构清晰,主旨明确,特别是第三段“守柔曰强”的阐述,有了完整而确切的内涵。

    “见小曰明”的正反两面——“防患于未然”与“从小事着手”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捕捉万事于萌芽,这叫作明道;执守柔弱应万变,这叫作强大。

    从字面上看这两句似乎很好理解,但它们的实际内涵却无比丰富,在实际应用中常常难以把握。什么是小?事情刚刚漏出苗头。未来的走势将如何发展?这是对智慧的挑战,取决于个人的认知、经验及价值判断。有的小永远长不大,小既是开始也是终结。天使投资十个里面能有一个成功,就算有眼光。能看准了小必然长大,这叫作“明”,老子的“明”就是指明道。明道意味着通晓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不会对未来的发展作出误判。没有误判,才是真正的“见小”。

    什么又是“柔”?有人说以柔克刚。但以柔克刚重在“克”字,其理念就已经偏离了老子思想,是竞争,是博弈,是内卷,而不是合作共赢。“柔”在老子理论中表示付出,是利他。“守柔”意味着懂得付出并始终愿意付出,而不是以柔克刚,其目的就是为了获取。“个人利益最大化”永远无法做到“守柔曰强”,只有成全对方产能成全自我,这是“曲则全”的精华所在。按照老子理论,“以柔克刚”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纵然一时得手,最终还是要如数奉还。

    “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弗知,而莫能行也。”老子一语道破天机,柔弱胜刚强并不是人们不懂,而是懂了也做不到。要真正做到执守柔弱以应万变,首先要战胜自我,将利己转化为利他,而这恰恰是常人难以跨过的坎。

    其安易桎,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践。为之于其无有,拘之于其未乱。

    水流不急容易阻窒,患难未发容易化解,东西脆弱容易打碎,事物微小容易践灭。防患要始于未然,止乱要赶在未乱。

    老子强调,针对危害最有效的方法是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要堵住不让它泛滥,要预防不让它发生,要瓦解不让它生存,要剿灭不让它长大。最好的风险管理就是远离风险,所以要“为之于其无有,拘之于其未乱”。“拘”是收止的意思。

    防患于未然,最大的难点还在识别风险。新生事物,没有参照物可比,究竟是风险还是机遇,现实中往往难以判断。风险投资最初的决策都是为了捕捉商机,然而最终结果大部分项目都成了纯粹的风险。团购、共享单车、流量分销,个个是新生事物,照抄的商业模式几乎都在同一时间起步,然而最终能走出来的屈指可数。老子给出了方法论,但具体应用还是离不开“明道”。

    “其”,连词,表示假设,假如、如果。《诗经·小雅·小旻》:“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意为:若有什么好谋略,他们全都不肯依。若有什么坏计策,他们全都会同意。其,如果。臧(zāng),善。

    “桎”,阻窒,常用作水流被阻挡。“桎”,楚简《老子》作“上之下木”。“之”古通“至”,故“上之下木”通“上至下木”,今作“桎”。还原版《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对“桎而盈之”作过详细探讨,两处的“桎”字,楚简《老子》写法相同,含义也相同。传世本“其安易桎”作“其安易持”,系后人将“上之下木”误读为“上之下又”,并以“寺”通“持”所至,是以讹传讹。

    “谋”,特指寻求应对患难的方法,专指消灾避难。《说文》:“谋,虑难曰谋。”《左传·襄公四年》:“咨难曰谋。”杜预注:“(谋)问患难。”意思是,谋专指对潜在的患难制定防范措施。老子在另一章中写道:“天之道,不弹而善胜。弹而善谋。”说的是天道取胜不靠打压,即使要打压也能在灾难出现之前就将其化解。

    “之”,动词,是。“于”,介词,在。“拘”,楚简《老子》作“絇(qú)”,通“拘”,义收敛。“拘之于其未乱”传世本作“治之于其未乱”,盖因“絇”与“紿(dài)”楚篆写法形近,后人误将“紿”假借为“治”,讹传至今。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壘土,百仭之高起于平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以其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多人合抱的大树,是从细牙慢慢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用壘土一筐筐堆起来的;百尺的高处,是从平底一点点升上去的;千里的行程,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一切事物因为小才能长大,一旦成熟还要长更大就办不到了。

    上一段讲了坏事要防患于未然,这段则在说好事要从小抓起。只要顺应事物发展规律,有了开始就自然能壮大,这就是“大”与“小”的辩证法。辩证法的思维往往从事物的反面入手,以反求正,这里就是以小求大。把握商机,模式创新,技术革命,都是以小求大的具体体现,抢先才能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以大求大,往往适得其反,搭上了末班车,却未必能跑到终点。股票买在高点自然被套;薇娅李佳琦可能就是直播带货的巅峰,董明珠俞敏洪都纷纷杀了进来,都想分一杯羹,而人只有两只眼球,流量终归是有限的,其结果必然是僧多粥少。

    “以”,连词,因为。“其”,代词,泛指一切事物。“为”,动词,是,不是“作为”的意思。“以其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前后两句也是因果关系,句意为:正因为它们还不大,所以才一定会发展壮大。这两句是对前四个例子的归纳总结,句式上与上文格式相同,都是先举例后引出结论,不可或缺。但传世本《道德经》却将这两句混入了第三十四章,使这四个例子的效用大大折扣。

    此处,传世本多作“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汉简本等作“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累土,百仭之高始于足下”,“百仭之高”替代了“千里之行”。将此处与上文“其安易桎,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践”相对照,从句式对应的角度分析,上文四句式当对应此处四句式,故传世本与汉简本两种表述均暗示此处出现了缺文。还原版据此推断补全了缺文,故有了本章的四句式。“本章勘正说明”对此有进一步详述。

    “守柔曰强”的两个层次——“求生”与“取胜”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僵肕。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兵强则不胜,木强则供。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人活着时身体柔软,人死了后身体僵硬。草木活着时枝叶柔润,草木死了后枝叶枯槁。强大的军队总要被击败,参天大树最先被砍伐。因此坚强的属于死的一类,柔弱的属于生的一类。

    “柔弱”通向生门,“强大”通向死门,这是老子无与伦比的智慧。这无疑与人们习惯的理解相抵触。老子观点鲜明,认为道是根据“强”和“弱”来判定万物生死的。扶弱抑强是道维护“公平公正”原理的具体体现。“强者”命数已尽,兵强则已杀人无数,不能再任其危害社会;木强则已长大成材,到了为人类做贡献的时刻,这就是“不敢为天下先”的具体内涵。“不敢为天下先”是道用以决定万物存亡的生杀大器,而传统老学将“不敢为天下先”误读为得道之人的品性,彻底背离了老子思想。“不敢为天下先”就是套在万物头上的紧箍咒,谁要“为天下先”,道就诅咒谁,让你哭天喊地,再不行便一棍子打入死门。

    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大多发迹于为客户提供免费产品,这是典型的“柔弱者生之徒”。阿里巴巴在美股的巅峰是2020年10月,股价达到了319美元,今天已经基本回到了上市初期的90美元,上市八年经历了完美的回归。淘宝早期的高速发展,其秘笈就是“为弱”,让利于商家,为无数小商户创造了就业,让进不了超市的商品走进了千家万户。然而,在资本的驱动下,淘宝试图寻求更大的利润,经营战略和措施渐渐都偏离了最初的轨道。小商户逐渐被排挤,商家的入场费也越来越高,不仅如此,阿里还借助资本优势开启了跨行业跑马圈地,干掉了出租又要干银行,最初的“为弱”变成了赤裸裸的“使强”,结果不言而喻。行业监管收紧,竞争对手崛起,凡此种种,在老子眼里都是道在念紧箍咒,都是“不敢为天下先”在显灵,都是“坚强者死之徒”的具体写照。

    “僵肕(rèn)”,僵硬。“肕”,先秦文言有两种释义,一作“坚”解,一作“韧”解;这里取前者。《玉篇》:“肕,坚肉也。”取的是前者。《管子·心术》:“人能正静者,筋而骨强。”取的是后者。“僵肕”,帛书甲本作“薑仭賢强”,帛书乙本作“(骨+畺)信堅强”,传世本多作“堅强”。“薑”、“骨+畺”均假借为“僵”,“仭”通“肕”,“信”为“仭”之讹误,而“賢”为“堅”之抄误。“堅强”应该是后人对前字的注释,因为从句式分析,老子原文这里应该是“僵肕”两个字,而不应该是“僵肕坚强”四个之。传世本弃“僵肕”而留“堅强”,恰恰是在以假乱真,弄巧成拙。还原版拨乱反正,校订后文义更为顺畅。

    “柔脆”,义柔润,“脆”在此释为鲜嫩。

    “兵强则不胜,木强则供。”王弼本作“木强则兵”,河上公本作“木强者共”。传统老学认为“兵”和“共”在此都解释不通,实际上“兵”为“共”之误,“共”通“供”,表示供奉,指被人砍伐派着各种用途。《庄子·山木》:“直木先伐,甘井先竭。”说的同一个意思。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物壮而耆,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故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是水,但攻坚克强时却没有谁能胜过水,这是因为水是不可替代的。反之,因为自身强大就要恃强凌弱,这有违道义,有违道义绝不会长久。所以,强横迟早要败下阵来,柔弱反而最终能够胜出。

    水完美体现了弱能胜强的逻辑。水的高明就在于乐于付出,来者不拒,因此成了这世界上最弱的对手。正因如此,水成了一切生命的依赖,执掌了一切生命的生杀大权,几乎可以与道媲美。水的无私奉献成就了它的不可替代,王者的地位也因此不可撼动。“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从正面阐述了为什么“柔弱居上”,而“物壮而耆,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则从反面阐述了为什么“强大居下”。“耆(qí)”本指老人,德高望重,动嘴不动手,专门指派他人干活,引申为强横。“已”,结束。

    这里,老子通过“物壮而耆,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明确指出,“守柔曰强”的底层逻辑是道的“公平公正”原理,强横则无道,挑战了“公平公正”,故不能长久。没有前后这两段文字,“强大居下,柔弱居上”的结论便缺乏明确的论据。传世本分别将这两段文字混入了第七十八章和第三十章,从而使得“强大居下,柔弱居上”与“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混淆成了同一个概念。

    虽说商场如战场,然而在商业竞争中“强大居下,柔弱居上”的法则也无处不在体现。博商号称是中国中小民营企业的黄埔军校,专注企业高管培训和管理咨询。2016-2018年间,博商曾尝试了新三板上市,但上市并没有给企业业务带来预期的发展,营收始终在大几千万的规模徘徊。近两年,随着抖音等短视频的崛起,博商抓住了机遇,一举将营收突破到近10亿的规模。有人暴料,博商通过免费短视频几乎覆盖了抖音上90%的土老板,又通过199元体验课将这些潜在客户转化为线上几千元和线下几万乃至几十万的高客单。针对抖音上这些流量操盘手,博商开出了极据诱惑的买课提成,高达30%,于是操盘手们日夜加班,拼命推销博商的199元和线上课程。让利于流量操盘手就是博商的“守柔”,以此拿下了抖音上几乎所有的相关流量,从不到一个亿华丽转身为10亿仅用了2-3年的时间。搭上了抖音这班车可谓“见小曰明”,靠流量操盘手们站上10亿的台阶则是“守柔曰强”。

    个人利益最大化在西方文明圈似乎已经成了正统价值观,西方几乎所有的经济理论、管理理论以及政治理论都是以这一假设为前提而构建的。但实际上这是一个伪命题,亚当·斯密的成名作不是《国富论》,而是《道德与情操》,整个斯密的理论其实有两只看不见的手,除了市场,还有道德,但后人就像偷换老子的概念一样,抛弃了一只手,妄称靠市场一只手就能构建平衡社会,使西方意识形态滑入了深渊,于是有了如今乱世的种种怪象。

    斯密的另一只手,类似老子的“公平公正”原理,其背后都是整体利益最大化。人类文明的新版本或将是重新找回另一只手,这就是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也是“对立统一”中的“一”。“命运共同体”将竞争转化为合作,将不断地内卷转化为长期共赢,这不是儒家的道德说教,而是老子对宇宙规律的深刻揭示。也许,整体利益最大化将最终带领人类走出价值判断的误区,实现人类文明的跨越式发展。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王弼本此句作“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先”,超过,有胜出之意,故王弼本是后人据文义而改。“易”,本义改变,这里指改变对水的依赖。

    “物壮而耆”,传世本作“物壯則老”。“老”假借为“耆”方合老义。“耆”,强横。《左传·昭公二十三年》:“信其邻国,慎其官守,不僭不贪,不懦不耆,完其守备,以待不虞。”意思是:与邻国建立互信,守卫好自己的边防,不冒犯贪图邻国,对它们既不示弱也不强横,保持警惕,以防不测。耆,在此作强横解。

    本章勘正说明

    1. 相关章节重组及其依据

    本章涉及王弼本《道德经》五个章节的整合。第一行对应王弼本第五十二章的两句,第二至第四行对应王弼本第六十四章上段,第五行对应王弼本第三十四章最后两句,第六至八行及第十一行对应王弼本第七十六章,第九行对应王弼本第七十八章首段,第十行对应王弼本第三十章尾段。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是王弼本《道德经》第五十二章中的两句: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此章涉及了三个主题:

    (1)“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这段文字的核心是阐述道与物的母子关系,指出道决定了物,主题是以道推物。

    (2)“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这段文字的核心是阐述物与物的关系,与上文的道物关系视角完全不同,着重考察一物如何与另一物相处。“习常”经还原版校订后为“恭常”,“恭常”强调要尊重事物的内在规律,顺势而为。还原版《道德经》将此段文字纳入了上一章“善者不多,多者不善”。

    (3)“见小曰明,守柔曰强。”这两句与上面两个主题侧重点完全不同,阐述的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具体运用,是从用小和用弱两方面考察道的作用。这两句是结论,具体阐述则体现在王弼本第六十四章上段和第七十六章,前者阐释“见小曰明”,后者阐述“守柔曰强”。故这两句与第六十四章上段和第七十六章是一个整体,还原版将三者整合为一章。

    王弼本第六十四章分上下两段,上段的主题是“见小曰明”,下段主题则是“论无为”,上下两段主题上完全没有衔接。楚简本也进一步证明,王弼本第六十四章上下两段,在楚简《老子》中并不是上下连接的两段。还原版《道德经》将王弼本第六十四章上段纳入本章,而将下段归属到“圣人之道”有关“无为”的相关论述。

    王弼本第六十四章上段,“见小曰明”的主题,老子又可进一步分成了“防患与未然”和“从小事着手”两步骤来阐述。但第六十四章却脱漏了第二步骤的小结,这就是王弼本第三十四章的最后两句“是以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这两句经校订后为:“以其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之所以如此校订,是因为老子原句错简至第三十四章后,因后人误读而将原句道的主体改成了圣人的主体,句子涵义发生了质的变化。

    王弼本第三十四章是在阐述道的绝对性,所谓“绝对”就是道既是大又是小,大与小是同时存在的两种属性,这与“以其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又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不为大而能成其大”表述的是相对世界中事物由小而逐渐成长壮大的属性,而不是“绝对”世界中大就是小的属性,后人因未明“绝对”与“相对”的本质差异,而将最后两句混入了王弼本第三十四章。还原版将这两句校订后,正好补上了王弼本第六十四章上段第二步骤的缺文,从而使这段文字有了明确的结论。

    王弼本第七十六章的主题这恰恰是“守柔曰强”。老子分两步阐述了什么是“守柔曰强”:第一步老子讲述了“柔弱”是求生的基础,“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第二步老子进而阐明,“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然而,这第二步的结论,王弼本第七十六章中却缺乏明确的论据,使得这一结论成了无本之木,所以还原版判断这里出现了脱文。

    实际上这里的脱文不是一段而是两段,分别是王弼本第七十八章的开头三句“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失,其无以易之”,以及王弼本第三十章最后三句“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后者经校订后为“物强则耆,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两段缺文恰恰是对“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最完美的诠释,故还原版将此整合进了本章。

    王弼本第七十八章的其余文字,则是在阐述“弱能胜强”知易而行难,唯有圣人才能够胜任,这又将话题转到了“圣人之道”上了,因此还原版将这后面一段文字归入了“圣人之道”的相关章节。

    王弼本第三十章的前段文字,主题是“善者果而已”,楚简《老子》有较传世本更为准确的阐述。楚简本的相关章节中,并没有“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的结尾句,是此三句错简至此的旁证。第三十章还原版已将其与王弼本第六十九章整章,以及王弼本第十五章最后两句重组成了一章(见还原版《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本章是还原版《道德经》中重组传世本涉及章节最多的一章,但经重组后,本章逻辑脉络显得十分清晰。“见小曰明,守柔曰强”成了本章的起兴句,之后分别从两方面阐述了“见小曰明”和“守柔曰强”。每一段阐述从论据到结论,有理有据,结构完整,结论有力,是老子思想得到了清晰的再现。

    2. 版本对勘校订及关键字考证

    以下是还原版与九个主流版本的对勘以及关键字的考证说明。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还原版)

    □ 小曰 □,守柔曰强。(帛书甲本)

    见小曰明,守 □ □ 强。(帛书乙本)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汉简本、王弼本、河上公本、严遵本、)

    见小曰明,守柔曰彊。(傅奕本)

    见小曰明,守柔曰強。(范应元本)

    这两句诸本无差异。“强”,傅奕本作“彊”,范应元本作“強”,两者皆为“强”之异体。

    其安易桎,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践。为之于其无有,拘之于其未乱。(还原版)

    亓安也,易(之+木)也,其未(艹+兆)也,易(母+心)也,其(雨+毛+毛)也,易畔也,其幾也,易㣤也。爲之於亓亡又也,絇之於亓未亂。(楚简本)

    亓安也,易持也,□ □ □ □,易謀 □,------。(帛书甲本)

    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謀也,其脃易判也,其微易散也。爲之其無有也,治之其未亂也。(汉简本)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爲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王弼本)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爲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河上公本)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爲之未有,治之未亂。(严遵本)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判,其微易散。爲之乎其未有,治之乎其未亂。(傅奕本)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脃易判,其微易散。爲之乎其未有,治之乎其未亂。(范应元本)

    “其安易桎,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践。”

    “桎”,楚简本作“上之下木”,盖系“上至下木”之抄误。“桎”,义阻窒。“其安易桎” 意为,水流不急则容易阻窒。“桎”的写法与用法皆与“桎而盈之”句中同。诸本“桎”作“持”,当系“上之下木”被误勘为“寺(上之下又)”、并以“寺”通“持”所至。

    “兆”,楚简本作“上艹下兆”,殆为“兆”之繁字。“谋”,楚简本作“上母下心”,“母+心”为“谋”之异体。“其未兆易谋”意为,事情尚未发生则容易谋划。

    “脆”,楚简本作“上雨下双毛”,殆为“毳”之异体,本义鸟兽细毛,引申为脆弱,故古“毳”通“脆”。《荀子·议兵》:“是事小敌,则偷可用也。”“毳”读作“脆”。汉简本及范应元本“脆”作“脃”,“脃”为“脆”之异体。

    “泮”,楚简本作“畔”,“畔”、“泮”古通用,义破碎。《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xí)则有泮”,“泮”通“畔”。河上公本及严遵本“泮”作“破”,“破”与“泮”义近;汉简本及范应元本“泮”作“判”,“判”义分开,则以“判”通“泮”义犹胜。“其脆易泮”意为,脆弱的东西容易破碎。

    “微”楚简本作“幾”,“幾”当为老子本字。《说文》:“幾,微也。”“微”今常用,故还原版取“微”。

    “践”,楚简本作“㣤”,“㣤”为“踐”之异体,今作“践”。“践”古通“剪”,义灭除,今仍见“践灭”的用法。除楚简本外,诸本“践”均作“散”,“散”义驱散,有消除之意,然不及“践”文义表达准确。“其微易践”意为,事情刚刚漏出苗头容易消灭。

    句式上,楚简本、帛书甲本及汉简本句中句末多“也”字,不似老子简洁文风,疑为后人添加,还原版未从。

    “为之于其无有,拘之于其未乱。”

    “拘”,楚简本作“絇(qú)”,通“拘”,义收敛。《仪礼·士冠礼》:“靑絇繶纯。”郑玄注:“絇之言拘也。以为行戒,状如刀衣,鼻在屦头。”“絇”,本义为纠集。《尔雅·释器》:“絇谓之救。”郭璞注:“救丝以为絇。”救,纠也。“拘之于其未乱”,句意为:止之于其未乱。楚简本“絇”诸本均作“治”,“治”用于此义亦通,但非老子原文,殆系后人误将“絇”隶定为“治”所至。

    此二句汉简本作“爲之其無有也,治之其未亂也”,王弼本与河上公本作“爲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严遵本作“爲之未有,治之未亂”,傅奕本与范应元本作“爲之乎其未有,治之乎其未亂”,皆为“爲之於亓亡又,絇之於亓未亂”之讹变。楚简本前句句末“也”字系后人添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壘土,百仭之高起于平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还原版)

    (合+田) □ □ □ □ □ □ 末,九成之臺乍 □ □ □ , □ □ □ □ □ □ 足下。(楚简本)

    □ □ □ □ □ □ 毫末,九成之臺作於羸土,百仁之高台於足 □ 。(帛书甲本)

    □ □ □ 木作於毫末,九成之臺作於虆土,百千之高始于足下。(帛书乙本)

    合抱之木作於豪末,九成之臺作於絫土,百仭之高始於足下。(汉简本)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王弼本、河上公本)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重之臺起於土,百仭之高始於足下。(严遵本)

    合袌之木生於豪末,九成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傅奕本)

    合抱之木生於豪末,九成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范应元本)

    此段文字还原版与诸本的最大差异在于多出了两句,理由有三:

    (1)上一段阐释“防患于未然”,老子举了四个例子,之后是结论。这一段阐释“从小事着手”,诸本仅有三个例子,然后是结论。上下两段文字有着对应关系,故这一段也应该有四个例子较为合理。

    (2)“百仭之高”与“千里之行”形成了对文,“合”、“九”、“百”、“千”四个字也是逐渐放大,有明显的不断加强语气的意思。很难想象“百仭”会被误写成“千里”,逻辑上难以成立。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表述完美无缺,当保留,故“百仭之高”后有缺文。“作于壘土”句,楚简本、帛书甲乙本、汉简本几个早期版本开头两字皆同,为“作于”,而王弼本等传世本皆改为“起于”,据此推断,老子原文或有“起于”二字,当与“百仭之高”相对应为最佳,还原版据此又补缺文“平地”二字。

    “合”,楚简本作“上合下田”,为“合”之繁字。“抱”,傅奕本作“袌”,为“抱”之异体。“毫”,汉简本、傅奕本及范应元本作“豪”,“豪”通“毫”。“层”,楚简本、帛书甲乙本及汉简本作“成”,“成”通“层”。

    “作于壘土”,楚简本仅保留了“乍”,读作“作”;帛书甲乙本、汉简本分别作“作於羸土”、“作于虆土”、“作於絫土”、王弼本等传世本作“起於累土”、严遵本作“起於土”。“起”与“作”义同,老子原本或为“乍”,通“作”。“壘土”义为堆砌之土,文义贴切,或为老子本字,“羸”、“虆”、“絫”、“累”皆为“壘”之代字。

    “百仭之高”,汉简本及严遵本与之同,帛书甲本作“百仁之高”,帛书乙本作“百千之高”,“百仁”、“百千”殆为“百仭”之讹误。帛书甲本“百仁之高”后接“台於足 □”,帛书乙本“百千之高”后接“始于足下”,汉简本及严遵本“百仭之高”后接“始于足下”。帛书甲本“台”或为老子本字,假借为“始”。上文已指出,此处或有脱文,“百仭之高”后脱“起于平地”,而“始于足下”前当有“千里之行”。

    王弼本等其余传世本皆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据上文分析,盖传世本脱“百仭之高起于平地”一句。

    以其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还原版)

    是 □ 聲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爲大也,故能成大。(帛书甲本)

    是以𦔻人之能成大也,以亓不爲大也,故能成大。(帛书乙本)

    是以聖人能成大也,以其不爲大也,故能成大。(汉简本)

    以其终不自爲大,故能成其大。(王弼本)

    是以聖人终不爲大,故能成其大。(河上公本)

    是以聖人能成其大也,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傅奕本)

    是以聖人以其终不自爲大,故能成其大。(范应元本)

    “以其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两句对文成韵,句中二“其”字均为语气词;句意为:只有不为大,方能成就大。这是对万事万物皆因循“反者道之动”、弱小总能发展壮大的总结。“是以圣人”和“终不自为”几个字,源自此段文字错简至他章后被人添加或改动。老子这里讲述的是万事万物的普遍规律,“圣人”和“自为”将老子结论的普遍适用性狭隘化,与上文在逻辑上不能很好地承接。帛书甲本“聲人”、帛书乙本“𦔻人”皆假借为“聖人”。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僵肕。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还原版)

    人之生也柔弱,亓死也薑仭賢强。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脺,亓死也𣒞𩫓。(帛书甲本)

    人之生也柔弱,亓死也(骨+畺)信堅强。萬 □ □ 木之生也柔椊,亓死也𣒞槁。(帛书乙本)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倰信堅强。萬物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苦蒿。(汉简本)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强。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王弼本、河上公本)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强。草木之生柔脆,其死枯槁。(严遵本)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彊。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傅奕本)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剛彊。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脃,其死也枯槁。(范应元本)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僵肕。”

    “僵肕”,帛书甲本作“薑(下省)仭賢强”。“薑”,本义姜,借作“畺”;“畺”通“僵”。“仭”,借作“肕”,“肕”通“韧”。《玉篇》:“肕,坚肉也。”《管子·心术》:“人能正静者,筋肕而骨强。”筋肕,筋坚硬也,故“僵肕”,义僵硬。“賢强”为“堅强”之误,此二字疑为后人增文,以释“薑(下省)仭”二字含义,盖此句式与上下文明显不协调。帛书乙本和汉简本“僵肕”作“(骨+畺(下省))信堅强”或“倰信堅强”,“(骨+畺(下省))信”与“倰信”当属“僵仭”讹误。传世本将前二字删去,保留了后增的“堅强”二字。范应元本“堅强”作“剛彊”,“彊”为“强”之异体。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除傅奕本外,诸本“草木”之前均衍“萬物”二字。下文之“枯槁”与“草木”文义搭配,与“萬物”却不甚搭配,疑“萬物”二字为后增,还原版从傅奕本。

    “柔脆”,帛书甲本作“柔月+”,第二个字仅保留了残存的“月”半部;帛书乙本作“柔椊”,“椊”古同“脆”;范应元本作“柔脃”,“脃”为“脆”之异体;其他版本均作“柔脆”。“脆”在此释为鲜嫩。

    “枯槁”,帛书甲本作“𣒞𩫓”,帛书乙本作“𣒞槁”,汉简本作“苦蒿”。“𣒞”为“枯”之繁字。“𩫓”为“槁”之异体。“苦”为“楛”之省字,“枯”《尚书》作“楛”,故“苦”通“枯”。“蒿”为“稾”之异体,今作“稿”,“稿”通“槁”,义干枯。

    最后,“亓”通“其”。严遵本“生”、“死”二字后皆脱“也”字,当系抄漏。

    兵强则不胜,木强则供。(还原版)

    兵强則不勝,木强則恒。(帛书甲本)

    □ 以兵强則不朕,木强則兢。帛书乙本)

    是以兵强則不勝,木强則核。(汉简本)

    是以兵强則不勝,木强則兵。(王弼本)

    是以兵强則不勝,木强則共。(河上公本)

    故兵强不勝,木强則共。(严遵本)

    是以兵彊則不勝,木彊則共。傅奕本)

    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共。(范应元本)

    帛书甲本句首脱“是以”二字,严遵本“是以”作“故”。“胜”,帛书乙本作“朕”,“朕”通“胜”。

    “木强则供”,“供”,帛书甲本作“恒”,帛书乙本作“兢”,汉简本作“核”,王弼本作“兵”。高明认为,“恒”、“兢”古韵与“共”相同故可作“共”之代字,如是“核”亦当为“共”之代字。“兵”则因与“共”形近而误。“共”通“供”,义供奉。“木强则供”意为,树木长大成材就是为了供人砍伐后派各种用途。《逸周书·周祝》:“甘泉必竭,直木必伐。’ 《庄子·山木》:“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说的都是木强则必伐,以供人用。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还原版)

    故曰堅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帛书甲本)

    故曰堅强死之徒也,柔弱生之徒也。(帛书乙本)

    故堅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汉简本)

    故堅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王弼本)

    故堅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河上公本)

    故堅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严遵本)

    故堅彊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傅奕本)

    故剛彊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范应元本)

    帛书甲乙本“故”后有“曰”字。高明认为,“曰”字的用法表明,下之言乃为成语或古谚,而非老子所言。高说可谓纯属臆断,并无他证可举,故还原版视“曰”为衍文。“坚强”,范应元本作“剛彊”,义同。帛书甲乙本及汉简本二“徒”字后又有“也”字,为帛书甲乙本常见衍文。

    “柔弱者”,帛书甲本作“柔弱微细”,帛书乙本作“柔弱”,其他诸本作“柔弱者”。本章上段言“见小曰明”,下段言“守柔曰强”,下段论述并未涉及“小”,故“微细”二字盖未明老子逻辑而妄增。帛书乙本“堅强”与“柔弱”后皆脱“者”字。帛书甲乙本及汉简本此二句句末再次衍“也”字。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还原版)

    天下莫柔 □ □ □, □ □ 堅强者莫之能 □ 也,以亓无 □ 易 □ 。(帛书甲本)

    天下莫柔弱於水, □ □ □ □ □ □ □ □ □ □ ,以亓无以易之也。(帛书乙本)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强者莫之能失也,以其無以易之也。(汉简本)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强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王弼本)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强者莫知能勝,其無以易之也。(河上公本)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强者莫之能先,其無以易之矣。(严遵本)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彊者莫之能先,以其無以易之也。(傅奕本)

    天下莫不柔弱於水,而攻剛強者莫之能先,其無以易之也。(范应元本)

    “天下莫柔弱于水”,除河上公本与范应元本外,诸本皆相同。河上公本此句作“天下柔弱莫過於水”,句式不同但文义相同。范应元本此句作“天下莫不柔弱於水”,句中多一“不”字,文义刚好颠倒,故“不”为衍文。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先”帛书甲乙本字缺,汉简本作“失”,王弼本及河上公本作“勝”,其余各本作“先”。“先”当为老子本字,“失”因与“先”形近而误,“勝”与“先”义相近。河上公本“之”作“知”,当为抄误。范应元本“坚强”作“剛強”,两者义相近,但范本为孤证。帛书甲本及汉简本句末衍“也”字,为后人添加。

    “以其无以易之”,“以”,因为,在此表示因果关系。王弼本、河上公本及严遵本句首脱“以”字,文意上略显含糊。“其”,帛书甲乙本作“亓”,“亓”通“其”。除王弼本外,诸本句末均有“也”字,严遵本有“矣”字,两字皆为后人添加的语气词,在本章语境中,无胜似有。“易”,在此作“替代”解,“无以易之”表示不可或缺。

    物壮而耆,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还原版)

    物壯而老,是胃之不道,不道蚤已。(帛书甲本)

    物壯而老,胃之不道,不道蚤已。(帛书乙本)

    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蚤已矣。(汉简本)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王弼本,河上公本,范应元本)

    物壯則老,是謂非道,非道早已。(傅奕本)

    物壯則老,謂之非道,非道早已。(想尔本)

    “物壮而耆”,诸本作“物壯而老”或“物壯則老”。这里的关键是“老”的文义,“老”假借为“耆”方合老义。“耆”,强横。《左传·昭公二十三年》:“信其邻国,慎其官守,不僭不贪,不懦不耆,完其守备,以待不虞。”意为:与邻国建立互信,守卫好自己的边防,不冒犯贪图邻国,对它们既不示弱也不强横,保持警惕,以防不测。汉简本等“而”作“則”,将前后两者的转折关系变成了因果关系,不可取。

    “是谓不道”,帛书甲本作“是胃之不道”,帛书乙本作“胃之不道”。前一个“之”当为抄写误增,帛书乙本系删除甲本句首“是”字而得。“是谓不道”语气优于“谓之不道”,还原版从甲本而删“之”字。傅奕本及想尔本“不”作“非”,不改文义,但非老子本字。

    “早”,帛书甲乙本、汉简本作“蚤”,“蚤”通“早”先秦古文习见。汉简本文末衍“矣”字,为孤证,还原版不从。

    故强大居下,柔弱居上。(还原版)

    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帛书甲本)

    故强大居下,柔弱居上。(帛书乙本,汉简本)

    强大處下,柔弱處上。(王弼本,河上公本)

    强大處下,小弱處上。(严遵本)

    故堅彊處下,柔弱處上。(傅奕本)

    故強大取下,柔弱處上。(范应元本)

    帛书乙本、汉简本、傅奕本及范应元本句首有“故”字,而帛书甲本及王弼本等无。有或无“故”义解通,还原版从帛书甲本。

    “居”作占踞解。王弼本等传世本“居”作“處”,两者义同。范应元本前一“居”作“取”,后一“居”作“處”,不改文义。

    “强大”,傅奕本作“堅彊”,与众本不同,但文义相通。“柔弱”,帛书甲本作“柔弱微细”,上文已说明,“微细”为后人增衍;严遵本作“小弱”,当为后人改。


    附录一:王弼本《道德经》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

    果而不得已,果而不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附录二:王弼本《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常无欲,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是以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附录三:王弼本《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附录四:王弼本《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附录五:王弼本《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附录六:王弼本《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

    正言若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还原版《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cbv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