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裂》一书其实去年很早就买回来了,一直没有读。春节随手就抽到了这本书,一读就被书中的思想给吸引了,虽然有很多有关科技的东西,我看得半懂不懂,但是其思想的前瞻性却是十分吸引人的。
作为一个长期在教育一线工作的人,这本书中最触动我的,就是引发了我对教育的思考。
1.教育与学习的区别是什么?
坦白来讲,我还从未思考过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因为从前是自己受教育,现在是教育人。接受教育的过程,我心里默认为就是学习的过程。当《爆裂》中把这两者区别开来的时候,我还是非常震惊的。
当我们讨论学习时(与之相对的是教育),我们真正讨论的是取代传统、单向、自上而下的知识传递模式,代之以一个主动的互联系统,教人们如何去学习。教育是别人教授你知识的过程,而学习时你自己教授自己知识的过程。
——《爆裂》,中信出版集团2017年9月版,P168
回想一下,的确是如此的。当我们讨论受教育或者去教育人的时候,受教育的对象就会默认成为一个被动的接受知识的人,而教育者就是主动的去教授知识的人。在这个概念中,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是没有发挥出来的。而讨论“学习”这个词语的时候,更多的是学习者本身对知识的追求。
2.什么时候会去学习?
想起我自己经历过的一件事情。在求学阶段,老师们经常讲,要多阅读,多读书,读好书就是跟大师们进行交流和对话。这句话经常听到,我们是常常受到师长们这样的教育。然而,尽管知道,但是依旧不会去主动阅读。直到参加工作后很长时间,某次自己阅读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书籍以后,才真正理解了从前师长们讲的话,要多阅读。由此,才开始孜孜不倦的阅读,去主动搜寻好书籍来读。
所以,当我们由一个受教育的心态,变成一个主动学习的心态时候,这个时候的学习才会是持久的。但问题也就来了,什么时候会去学习呢?
对于所有人,尤其是孩子们来说,有兴趣是最重要的。当人们对一件事情产生了兴趣,这个时候就会有足够的动力来追求知识。
我想起最近我6岁半女儿的一件事情。春节前上托管班,她学习了一点关于京剧的文化常识;然后又听单田芳老先生讲《三国演义》听入迷了。于是,她就吵着要买《三国演义》的书,要听《三国演义》的京剧。于是,我给她推荐了《说唱脸谱》这首歌,她连着好几天听个不停,还要学习里面的京剧唱腔。后来去书店里挑书时候,她拿起一本《三国演义》一坐就是半个小时不动,一边看一边跟我念叨,实在是太好看了。把坐在旁边的一个爸爸看呆了,因为他儿子上四年级了,都不愿意看《三国演义》。随后,又做了两张读三国的小报,做一个小报写写画画,至少是一个小时不能动。
从孩子身上,我就看到,当有了兴趣,围绕这个兴趣点,其实就能调动起身上所有的能量,不管是专注力还是执行力都会很好。
当然,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这个时候由兴趣驱动,就会转化为任务驱动了。孩子们要交作业,大人要完成工作任务,围绕这些任务,我们就会展开一系列的学习了。
所以,有兴趣驱动或者有任务驱动的时候,往往就是会去主动学习的时候。接下来需要做重点探讨的话题,其实就是如何激发兴趣,或者如何布置任务。
如何才能观察孩子们的兴趣点?或者如何勾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如何让这个兴趣是由衷地发出来的,而不是短暂地刺激一下的?
布置什么样的任务,才能调动起孩子们全身的能量?综合性或者说整合性的任务如何设置才最有效?
这两个大的话题,我暂时还没有想法。但如果真的能够解决好这两个问题,那么孩子们的学习将不会成为大的问题。
3.如何锻炼创新能力?
在目前的中国教育现状下,这是一个比较有挑战的话题。《爆裂》说现在的教学系统分为了穷人的教学系统和富人的教学系统。原文说:
穷人的教学系统教学生如何应试,遵照标准课程,“保障你获得基本的知识,进而让你胜任服务工作”。而另一方面,富人的教学系统强调解决问题、创新以及探索新知的能力。
——P165
实际上,目前就我看到的大多数的国人而言,其实已经无暇去顾及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我们的教学系统、家长支持的教学系统,基本上就是围绕应试开展的,如何在应试中取得高分,从而挤进稀有的重点大学、重点专业,成为家长们最关注的问题。因此催生的一系列教育培训的课程,都是围绕这个刚需来进行的。虽然知道培养孩子创新能力很重要,但是当孩子一脚踏入小学的门,就被应试所包围了。课业的压力,升学率给学校带来的教学压力,全部转嫁到了孩子的身上。如何应付学校的学习和考试,成为了所有孩子和家长不得不面对的话题。
我们知道,创新能力,一定是在孩子探索或者解决某个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办法,从而形成的。这个能力的培养,需要给孩子自由,需要给孩子发挥的空间,当然也需要时间。
在教育现状下,对于这个问题的追问,实际上又回到了第二个问题末尾提到的两个点了:如何激发并孩子孩子们的兴趣?如何布置一个综合性的任务,驱动孩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来形成创新能力、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两个问题,也会成为我在教育学生、辅导自己孩子过程中,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