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这东西,光有一点点是不够的
思想这东西,光有一点点是真的不够的,比如看完一部电影,每个人都能发表点看法:其中的历史是不是被阉割了,电影燃不燃,感动不感动,哪个人物又最值得被记住……
在这种热情的消费中,貌似形成了一种很好的意见场,但你会发现这当中大量人的想法都很一般,偶有创见,也不过和某篇公众号推文或者某本书如出一辙,明显是道听途说来的。
能说几句,稍微有点深度,经常就被人们急切地称为“有思想”——思想这个东西,在生活中几乎是不需要被检验的,而在媒体上,也很少接受检验。
而当我们一旦去审视这些所谓的“思想”,除去知识性、事实性的错误,往往会再次发现其中存在大量的相似、重复甚至剽窃。
即使是那些大家公认的优秀作品中,也往往会被热心的网友挖出来是模仿谁谁——没办法,人类的文化史太长了,创意的重复再正常不过,当你独立的做出来一个东西,你很难说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由此,笔者产生了三个问题:
1.能看到,光是有一点点思想是不够的,你没啥了不起,所以我们要问:如何有独特的想法和观点?
1.1也许直接提出1.当中的问题并不恰当,因为我们连自己是不是需要独特的想法都没有想清楚,所以我们又要问:我们需要修炼什么的思想境界?
2.回到想法的独特性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要问:什么样的思想,才算得上深邃?
|思想不是一个实体
接下来,你以为我要对以上三个问题一一进行拆解吗?
不,其实前文的全部内容,都是我模仿大家思考“如何拥有独特的想法”这个问题时的思路写作的,而我对此的评价是:这样思考,是不对的。
对以上三个问题,我都只有一个回答,那就是当你这样去思想『思想』的时候,去问各种关于独特的问题,试图在寻找一个思想独特的标准,你就已经走偏了。
思想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具体之物,它不是一个实体,因为所有的思想,一定都是针对具体问题的,一个思想之所以独特,是因为它针对一个具体的问题,给出了一个具体的独特角度,而不是因为它具有某种“独特”的基因。
一上来就问如何获得独特性,就完全把因果和前后关系搞反了,你绞尽脑汁去想的,是有关独特,而问题本身可能都被你忘记了。
实际上,这种想法体现的是一种典型的消费社会的现代人思维,总希望通过一个结果的,形式的,象征性的符号通达事物本身,就像通过穿一身名牌标榜自己的身份一样。
笔者不止一次在公众号上收到提问,大家都想『拥有看穿“事物本质”的思维能力 』,想要『让自己“深刻”起来 』,还有的读者就干脆直接问我,单华伟,我想拥有哲学家一样的思维,我该怎么办?
| 思想这东西,永远在追求那一点点
要成为真正能被称为哲学家的人,是需要高度的天赋和勤奋的,这个问题我没办法解决,但对思维深度的提升,我倒是有办法:反思。
知识永远不可能学完,你的阅历也永远受限在某个范围,但在这有限的长度内,我们能做的,便是不断的反思,这句话笔者说过很多次,反思精神才是思维,是深度的真正本质。
而当你不断将自己沉浸到纯思的世界,某天你回过头,你发现自己一直习以为常的东西里,其实就潜藏着那些你以为自己“高攀不上”的深刻——深刻就是日常,就是思考和生命本身,只需要去感悟便好。
说深刻,你要什么深刻?哲学?科学?社会学?你会发现,这些学科顶尖学者都会表达一个观点,那就是其实我们什么也不知道。
这不是虚无,我想表达的是,那种终极意义上的深刻,是不存在的,只要人类还有一天在使用语言,就将永远受限于此。
而即使在已知的知识领域学习,获取这种层面深度的代价是惨重的,需要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不是一点点,很多人上完一天班之后,早已经没有多少力气再去认真的学习和思考了。
但是,若是你真心爱智慧,爱思想,那还得去捡起书本阅读,汲取一点点营养,一丝丝素材,以此开始自己的反思与思辨。
本文开篇第一节的标题中,笔者说思想这东西光有一点点是不够的,其实并不对,思想这个东西,就是永远不断在追求那一点点。
|后记
有关知识和思维、思想的关系,请参考我的《深度思维的本质,就是知识自身——有关思维工具的工具》这篇文章。
更多认知升级、思辨思考的内容,请参考我的『个人成长体系01:认知与自我 』专栏(点击蓝色字体可跳转,如果链接不能显示,请在浏览器中打开,或者给我私信):个人成长体系01:认知与自我
我是单华伟,专栏作家,全网同名(均为“单华伟”或“小单个人成长体系”),这是我的第一百五十八篇原创文章(各平台更新不同,所以我发文不一定是按顺序来的),所有从别处参考的内容我都会在文末标出,没有标注的部分,那便是个人所思所想,欢迎转发和分享我的文章。对文章中的内容有任何疑问,希望得到解答和帮助,欢迎私信和我交流。
本文受维权骑士版权保护,任何包括但不限于图文、音视频形式的侵权行为将被追责。如何您看到疑似抄袭我文章的账号,烦请帮忙举报,感激不尽。商业转载与合作请私信联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