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被称为盛世的有“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尤其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代的“康乾盛世”持续时间最长,无论政治、经济、文化所取得的成就最大。在不少看来,自“康乾盛世”以后,大清就此一蹶不振,走上了灭亡的道路。
这种看法其实不完全对。因为在清代还有一个时期不被太多人所注意,那就是“同光中兴”。“中兴”是指一个王朝发展到一定阶段,在走下坡路的时候突然重新振作。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个“中兴”是夏朝“太康中兴”,其他还有“昭宣中兴”、“光武中兴”等。

了解清代历史的读者都会发现,自从同治帝继位到光绪二十年之前的这30年中,大清王朝似乎结束了多灾多难的时代,政局突然之间就平静了下来。太平天国运动、捻军等农民起义军被镇压下去,再也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列强入侵中国的步伐似乎也慢了下来,其间发生过一次中法战争,双方虽说难分胜负,但是镇南关大捷直接导致了法国费里政权的倒台,这算起来也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在这30年当中,清政府的状况得到了好转,也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洋务运动兴起,军队建设加强,成立了北洋舰队。在经济方面,清政府的国库收入也有原来的4000万两每年增加到了8000多万每年。
在内忧外患有所缓解的情况下,大清呈现出了一番新气象,因此,很多人将这段时期称为“同光中兴”。
时人认为“同光中兴”不仅存在,而且是一种对历史的超越。曾国藩就认为,唐朝安史之乱后的中兴,势力并未扩展到黄河以北,宋代也有中兴,但它的势力也未扩展到长江以北。而同治时期展露出来的王朝中兴却囊括了整个帝国。

曾国藩的这番评价尽管有一定道理,但还是过于片面。“同光中兴”虽然存在,但它绝非是“康乾盛世”,因为清王朝的总体下行的发展态势已经确定了,只不过在这段时期中下滑的不明显而已。
不管清王朝采取何种改革,也不管它是如何在向近代化迈进,但在根本上它的眼光还是向后看的。以洋务运动为例。虽然这场运动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其场面也十分热闹,并且也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成果。
可是成果总体来说还是有限的,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当时中国最有眼光和头脑的实权派人物来说,他们最感兴趣的还是如何恢复传统经济的富强,对新兴的资本主义改革却兴趣不大。
有了这样的局限,任何改革都注定是不彻底的。就比如在武器制作方面,大清虽然能够制作出一些枪炮和战舰,但大多都停滞于仿制的水平,东西做的再好也没有创新精神,永远都会落后西方国家。
江南制造局的造枪历史有30年,可是却没有一支具有本国知识产权的步枪,天津机器局可以制造各类炮弹,但是当时最先进的爆破弹却造不出来,只能依靠进口,其他的民用企业或是官商督办的企业同样死气沉沉,效率低下。
30年的时间不长不短,对于大清来说却是一次绝好的机遇。日本明治维也就持续了30年,让日本从一个农业国家一跃成为世界强国。遗憾的是由于受到体制的限制,大清终究没能抓住机遇,只交了一份不及格的“同光中兴”来安慰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