澡花一朵朵,想法一堆堆。
项飚和吴琦的《把自己作为方法》是小澡哥非常喜欢的一本书。为了研究便利,小澡哥反复阅读,摘录读书笔记如下:
1. 本质化就是认为它从来如此,一贯如此,应该如此;而去本质化是说,它现在如此,相对如此,以及马克思主义说的,历史的如此。“历史的如此”的意思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历史,兴起、发展和消亡,都是具体条件下的具体反映。
2. 我们要学习印度学者这种敏感。首先没有所谓的全人类,全人类也是某一种视角。其次,我们如果学你看全人类,其实是对自己在世界上位置的背叛,要尊重我们被殖民、被剥削的过程,必须靠民族主义来对抗那种普世、抽象的叙述。所以我觉得民族主义在今天还是很重要,我们把它看作一种斗争工具。但如果认为这是中国人对世界格局、世界关系本质化的反应,那就一点意思都没有,因为我们知道民族主义在中国是晚晴才兴起的,是很多人的斗争,把它消解成那样,其实很不负责任。
3. 欧洲的历史学家把莱茵河西岸叫作市民的民族主义。西岸的意思就是以法国为代表的共和主义,有共同的政治理念,不管什么肤色什么民族,只要尊重我的政治理念和宪法,都是公民。东岸是东欧、巴尔干,主要看你爹是谁、你姓什么、信什么宗教、皮肤的颜色。后者是宗族性的,而前者是原则性的,一直有这个区分。
4. 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其实是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紧密结合的,否则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世界性的。
5. 我开始进一步理解到学术作为人类实践的意义,比方说像瓦妮这样的人,她让我理解到电影、诗歌、艺术、民谣其实和学术一样,都是人类自我表达的方式……因为从小到大,学习是天职,从来不问为什么学习,没有想学术和寓言其实是一回事,跟唱歌是一回事。
6. 我觉得工作最好的状态是不用计划,想写的时候就写,不写的时候一天两天不用管。同时又有一个环境给你兜着,在你懒散的时候,旁边也有嗡嗡作响的思想,给你托着,大家一起进步。
7. 所以我说大学吃大锅饭是有道理的,因为有的人写东西写得不太好,但上课上得好,那就没有必要让大家都写东西,所以需要生态、共同体。太个体化就做不下去。
8. 新加坡最大的问题是从总体上不太鼓励生态多样性,每个人一定要发表论文著作,一定要拿终身教职,各个系的主流是这样,所以造成了他们一般院系里面的研究没有太大意思,产量很高,但没有太大的突破和亮点。
9.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流动,不是作为生产性的劳动力,生产性劳动力就是指在工厂打工,到农场做活。现在很多人流动是作为保姆、护理人员、学生、病人、退休者,或者去生小孩,这些流动都是为了对生命本身的维持和延续。我们把这些放在一块来看看世界是不是发生了变化。为什么“人的再生产”,而不是物的再生产,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流动的过程中,是不是告诉我们一种新的全球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学关系?物的生产的重要性减弱了,人的生产的重要性上升了?
10. 生产出多少辆车,做多少双鞋,其实赚不了多少钱,不如好的大学、好的医疗技术、好的养老环境重要。“人的再生产”现在已经成为很重要的财富积累和价值的来源。背后的意思是,在国际格局中,谈中国崛起、亚洲崛起,如果只是追求物的生产,那肯定永远追不上。因为你在做太阳能板的时候,别人在新的“生活方式”上下功夫,而生活方式是赚钱的来源。
网友评论